行程結束,中方的專機已經離開法國,臨走前并沒有簽字,留給馬克龍政府的時間僅剩下了50天。那么,此次會晤究竟談了什么?馬克龍政府又能通過什么方法破局?
5月16日,中方高層結束對法國的訪問,標志著為期五天的中法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正式落幕。自12日開始,中方高層就從中美談判場轉到了法國,主持第十次中法高級別經濟對話,雙方圍繞氣候變化、綠色能源、數字經濟等議題達成多項共識,并簽署了中法禽肉和種禽種蛋合作文件。
中方代表強調,愿與法方共同落實兩國元首共識,深化經貿合作,為中歐關系注入新活力。法方則承諾改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中國企業投資。這次對話也被外界視為一次試圖“止損”的外交努力,法國方面早早釋放出積極信號,不僅由經濟部長隆巴爾親自參與,還多次在會后對媒體強調,“對話仍在繼續”“大門沒有關上”。不過,中方對此并未作出實質性的讓步,
尤其是法國最為關注的白蘭地問題。
要知道,自中國啟動對歐盟白蘭地的反傾銷調查以來,法國干邑產業已承受巨大壓力。法國國家干邑行業管理局警告稱,若中方最終加征關稅,將對法方產業鏈造成“災難性影響”。盡管法方在對話中將此列為“優先議題”,但中方并未在協議上簽字,僅表示“討論大門依然敞開”。
事實上,這場爭端的根源可追溯至中歐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摩擦。2024年10月,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最高36.3%的關稅,中方隨即對歐盟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指控其以低價傾銷沖擊中國市場。調查初步認定歐盟白蘭地傾銷幅度達30.6%至39%,并于隨后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要求進口商繳納保證金。此后,中方兩次延長調查期限,為談判留出空間。
法方態度也經歷了從強硬到緩和的轉變。2024年底,法國外貿部長級代表普里馬要求中方立即撤銷措施,但未獲中方回應;今年年3月,法國外長巴羅訪華后,中方宣布將調查期限延至7月5日。此次對話中,隆巴爾雖然并未取得突破,但承認“必須找到問題的癥結”,暗示法方開始正視中方的核心關切。
從宏觀角度看,中國對白蘭地的調查確實產生了壓力效果。據法國國家干邑行業管理局統計,每年出口中國的白蘭地價值高達14億歐元,占全球干邑銷量的25%。一旦失去中國市場,將直接影響法國南部地區約4400個農場和270家貿易商,甚至波及整個干邑產區的經濟結構。法國方面已在公開聲明中警告:協議未達成,每拖延一天,就意味著產業進一步承壓。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法國政局本身也并不穩定。馬克龍政府雖然在外交場合頻頻活躍,但國內政治壓力巨大。歐洲議會選舉在即,而極右翼勢力聲勢浩大,民意對現政府處理經濟和移民政策的表現并不滿意。白蘭地這一問題若無法盡快解決,將很可能演變為國內政治議題,影響執政黨的選情。
從時間節點來看,7月5日是中國對白蘭地最終裁決的時間,也是法國政府必須拿出成果的最后時刻。若50天博弈無果,中方最終決定征收高額關稅,那么法國國內輿論矛頭必將指向馬克龍政府的外交失敗。而這也將進一步加劇其執政聯盟的不穩定,甚至為極右翼提供借題發揮的機會。
因此,對于法國來說,未來這50天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與中國談判,不再是簡單的雙邊經貿議題,而演變成了一個牽動國內產業、社會和選情的“時間賽跑”。馬克龍政府如果不能在這段時間內,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妥協或階段性成果,則不排除干邑危機引發更大的連鎖反應。
不過,從中方的角度來看,這場對話已經發揮了既定作用。首先,它展示了中國政府解決分歧的開放態度;其次,它通過延長調查期限,爭取了更多的戰略主動權;最后,它在當前中歐貿易緊張背景下,向歐洲各國傳遞了一個清晰信號——任何針對中國企業的不公平措施,都將面臨對等回應。
這也解釋了為何中方此次行程,在沒有最終簽署相關協議的情況下就結束了——一方面,中方通過“拖”來釋放壓力,避免正面交鋒;另一方面,也為下一階段的談判留下空間。無論是白蘭地問題,還是其他經貿摩擦,中方都將根據實際情況審慎推進,既維護好自身權益,又能爭取合作空間。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個月內,中法雙方仍將圍繞白蘭地問題展開多輪磋商,法國或許會在歐盟內部推動緩和對中國電動車的調查,以期換取中方在白蘭地問題上的讓步。但是說到底,如果馬克龍政府想要中方取消對法國白蘭地的關稅,那么法方只有糾正錯誤,樹立正確的對華認知這一條路可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