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5月為勞模宣傳月,為有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贛鄱大地奏響“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時代強音,本報今起開辟“勞模之光”專欄。今天推出的勞模是吉安生益電子有限公司生產部沉銅工序主管肖禮明。肖禮明是一位27年如一日堅守在沉銅崗位的“匠人”,他用雙手丈量工藝的精度,用智慧破解生產的難題,更用一顆赤誠的“銅”心詮釋著新時代勞動者的擔當。
在吉安生益電子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機器的轟鳴聲與藥水的氣味交織成工業奮斗的獨特樂章。這里有一位27年如一日堅守在沉銅崗位的“匠人”,他用雙手丈量工藝的精度,用智慧破解生產的難題,更用一顆赤誠的“銅”心詮釋著新時代勞動者的擔當。他就是“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雙料得主肖禮明。
沉銅一線寫初心 毫厘之間見真章
1998年,23歲的肖禮明踏入生益電子,與沉銅工序結下不解之緣。沉銅是印制電路板制造的核心工藝,流程長、參數多,稍有偏差便會導致整批產品報廢。面對復雜的設備和刺鼻的藥水,肖禮明選擇迎難而上。他抓住每一個設備空閑的間隙,反復練習操作,記錄下上千條工藝參數,甚至將設備說明書翻得卷邊泛黃。
20多年來,他充分利用設備空閑時間,反復練習操作技能,不斷摸索工藝要點。面對全新的設備和工藝,肖禮明沒有絲毫退縮,反而像個求知欲旺盛的學生,積極學習新設備的操作、保養以及工藝原理。功夫不負有心人,憑借踏實認真的態度和過硬的技術,肖禮明在質量的把控上做到了極致,從未出現過批量性的返工和報廢,成了公司里的“免檢招牌”“先進個人”“崗位標兵”“匠人之星”。這份極致追求的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堅守。
創新攻堅破難題 降本增效創價值
肖禮明認為生產一線是創新的源泉。自2014年起,他提出108條建議,帶來逾1000萬元的經濟效益。2022年,他建議將活化缸倒缸頻率從每周一次改為兩周一次,通過15天的測試和500組數據證明了質量穩定,年節約成本80萬元。2023年,他領導的“藥水國產化替代”項目降低成本40%,年節省超百萬元。2024年,他通過優化參數和回收銅渣,將銅球單耗從13.75%降至10%,年節約成本150萬元。
2016年,公司沉銅線故障頻率增加,導致產品報廢率上升。肖禮明連續三天三夜在現場,設計出“雙感應報警系統”,減少損失超50萬元。同事們評價他注重細節,能及時解決問題。2024年7月20日,一次例行巡檢中,肖禮明敏銳捕捉到活化缸內異常氣泡。“氣泡持續會產生孔無銅缺陷!”他立即叫停生產線,與工程師排查5小時,最終鎖定回流管道脫落的“元兇”。這場與時間的賽跑,避免了重大損失。
薪火相傳育人才 匠心點亮“生益魂”
2021年,生益電子東莞廠整體搬遷至吉安。面對新設備、新團隊,肖禮明主動扛起“傳幫帶”重任。他自創“三維教學法”:理論課上畫流程圖、實操課上手把手示范、復盤會上分析典型案例。員工王偉至今記得,為掌握藥水配比技巧,肖禮明帶著他連續30天記錄溫度與濃度的變化曲線,最終總結出“溫差補償公式”,將配藥效率提升40%。
四年來,他培養出10名關鍵崗位骨干,其中王洪濟、陳立發等人已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術能手。更令人動容的是,他將27年積累的《沉銅工藝筆記》無償分享給團隊,200多頁的手寫記錄中,密密麻麻標注著參數優化心得和故障排除經驗。
27年光陰,肖禮明從青澀學徒成長為行業標桿,16次成為“崗位標兵”、3次被評為“匠人之星”,并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這么多榮譽,但更是一種責任和動力。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堅守在沉銅崗位上,保持初心,傳承匠心,為公司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肖禮明謙虛表示榮譽屬于過去,以后還是保持自己的初心。
來源:本報消息
撰稿:本報全媒體記者楊嘯延,曾思云
攝影:本報全媒體記者楊嘯延
值班編校:尹靜彥、徐貴保
值班主任:齊菲斐
值班編委:鄒曉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