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中車車輛有限公司(以下稱“杭州中車”)總裝車間,一把銼刀正以0.01毫米的精度雕琢地鐵列車的“骨骼”;而在百米開外的職工之家,一支狼毫以行云流水的筆鋒書寫《錢塘潮賦》。這兩個看似割裂的場景,屬于同一個人——張琪平。
作為杭州中車最年輕的生產主管、“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優勝獎獲得者,他以“誤差比發絲小1/3”的硬核技藝與團隊一道參與杭州15條地鐵線路研制生產和維修保障。作為書法達人,他又在墨香中詮釋著“鋼鐵匠人”的柔軟內核。當機械的理性與藝術的感性在一個人身上交鋒,會迸發怎樣的火花?
1990年,張琪平出生于寧波。童年時,他時常在周邊模具廠房看模具零件在火光中淬煉出分毫不差的輪廓。中學時,他靠一把扳手成為鄰里口中的“修車神童”。這份對“毫厘之爭”的癡迷,讓他在畢業后在寧波市一家有名的模具公司擔任設計師。2013年,杭州中車招聘鉗工,震撼于中國高鐵、動車和地鐵等產品均來自中國中車制造的他心生向往,隨后通過嚴考入職,完成人生首次重大轉折。
張琪平在生產車間測量工件。
“地鐵車輛是‘城市血管’,每一個接縫都必須絕對可靠。”2021年,在杭州地鐵1號線首次轉向架維修工作中,張琪平發現轉向架軸承裝配出現誤差——相當于2根頭發絲的厚度。他帶領團隊連續3天攻關,最終將軸承裝配到位,按時交付運營。“就像臨摹《蘭亭序》,差一筆就失了神韻。深耕細微處,微末見真章。”他如此比喻。
在張琪平的工具箱里,銼刀與毛筆始終并列而放。這位每天與鋼鐵“較勁”的硬漢,癡迷于書法中“懸腕一寸,運筆千鈞”的力道控制。2022年技能大賽奪冠作品——那組誤差比頭發絲還小1/3的精密鑲配件,靈感竟來自他臨摹《圣教序》時頓悟的“逆鋒起筆”技法。
“工件是有生命的,你得像對待書法宣紙一樣敬畏它。”他獨創“觸感校準法”,蒙眼用手指感知零件表面,如同盲寫狂草時憑肌肉記憶控筆。這種“人器合一”的境界,讓他在杭州3500余輛車輛攻關中,僅憑手感便定位出肉眼難辨的裝配干涉點,避免整列車返工。
2023年,公司成立了以張琪平名字命名的技能工作室。作為管理100多人團隊的生產主管,張琪平將書法之道融入生產管理之中。“書法練的是‘收放自如’,生產管的是‘張弛有度’。”他不僅重視團隊成員個人發展,鼓勵他們參加各項技能競賽,更注重團隊整體協作,在技能上相互補足發揮合力。“每個字的筆畫需扎實,但更要注重整體的和諧美感。”張琪平要求團隊成員在保留差異化工作風格的基礎上,共享價值觀,時刻提醒自己要有大局意識。正是這種“張弛有度”的方法,培養出6名蕭山區技術能手和公司青年標兵。
“以前覺得‘大國工匠’是個宏大的詞,現在懂了——就是把每個0.01毫米的細節,寫成一首獻給時代的詩。”站在車間大師工作室前,張琪平提筆寫下“匠心”二字。此刻,機械的冷峻與筆墨的溫度,在飛馳的列車中合奏出一曲“中國智造”的壯歌。
(浙江工人日報見習記者任杰)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