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宜春市袁州區天臺鎮,金色的油菜花隨風起伏,古村煥發著勃勃生機。天臺河悠悠流淌,百年古樟如傘蓋,非遺牛燈戲在廣場上熱鬧開演……這座地處湘贛交界的小鎮,以生態、產業、文化協同發展,繪就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美麗鄉村畫卷。
山水梳妝,繪就生態宜居新圖景
漫步在“國家森林鄉村”密石村,白墻黛瓦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美麗庭院”的銅牌在陽光下閃耀。2024年,天臺鎮投入920萬元推進39個新農村建設項目,新修道路25.8公里,完成1322戶改廁,實現全鎮410個村民小組環境整治全覆蓋。曾經雜亂的衛生死角變成了精致的“口袋公園”,閑置宅基地搖身一變成了文化小廣場,就連田間灌溉渠也披上了“生態外衣”。
天臺河畔,新植的菖蒲在淺灘搖曳,修復后的河道重現“魚翔淺底”的生機。投資500萬元的人居環境項目,不僅讓34戶危房戶住上了安心房,還在江東村打造出濕地景觀帶,200畝新增濕地成了白鷺的棲息家園。如今,全鎮森林覆蓋率達65%,20余棵百年古樹被悉心保護,密石村等地負氧離子含量超高,成了遠近聞名的“天然氧吧”。
“現在每天收拾院子都成習慣了,積分還能換生活用品!”若演村村民李大姐笑著指著門前的“門前三包”責任牌。全鎮260名保潔員分片負責,18處污水處理設施持續運轉,通過“文明積分超市”“美麗庭院”評選等活動,500余戶村民主動參與環境維護。曾經“政府干、群眾看”的局面,變成了如今“全民共建”的熱潮!
產業扎根,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天臺鎮以漢坑工業園區為核心,構建有機水稻產業帶、油茶產業帶、中藥材產業帶”的“一核三帶”空間布局。2024年新增黃蜀葵種植2380畝,建成4個高產油茶示范點,新造油茶林531畝。“天臺茶油”“密石紅薯酒”等特色農產品借助電商銷往全國,帶動農戶年均增收8000元。現天臺鎮政府致力打造本土品牌,未來將實現從賣原料到賣品牌的跨越。
若演石溪內,農戶小院依山傍水,開窗即見溪流青山,每逢周末來此處看荷花的游客絡繹不絕,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鎮內10余處天然溶洞開發出“探險+科普”線路,吸引眾多親子家庭前來打卡,讓沉睡的資源變成了致富的寶藏。游客來到天臺可以春挖筍、夏摘果、秋打茶、冬釀酒,在享受田園樂趣的同時,也讓村民的收入節節攀升。
文化鑄魂,涵養鄉風文明新風尚
“咚咚鏘!”太尉村文化廣場上,非遺牛燈戲代表性傳承人帶著徒弟們表演《春耕圖》,牛頭燈隨著鼓點變換隊形,圍觀的老人跟著哼唱經典唱段,年輕人則忙著用手機記錄。現天臺鎮已建立3個“非遺工坊”,培養20余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將牛燈戲、紅薯酒制作工藝融入文旅體驗。牛燈戲文創玩偶、紅薯酒定制禮盒成了熱門伴手禮,還帶動5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老手藝煥發新生。
在江東村紅色舊址,煤油燈、舊文件靜靜訴說著革命故事。天臺鎮修繕保護26處紅色文化點,將烈士陵園、舊址打造成紅色教育基地,年均開展“古樟樹下講黨課”“溶洞里的微黨課”等活動50余場。
未來可期,續寫鄉村發展新篇章
從生態整治到產業發展,從文化傳承到基層治理,天臺鎮的每一步變化,都詮釋著美麗鄉村的內涵。這里有秀麗的山水、濃郁的文化、富足的生活,更有無限的發展可能。當陽光灑向天臺,這座充滿魅力的小鎮,正敞開懷抱,等待著每一名游客前來感受它的美好。
來源:宜春市袁州區天臺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