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主角》作為“第四屆長三角城市戲劇節”的開幕大戲,昨晚在黃浦文化中心·大上海劇場開啟巡演首站。本劇由北京歌劇舞劇院制作演出,根據茅盾文學獎作品、陳彥同名小說改編,5月9日剛剛在北京完成首演。
《主角》以憶秦娥的若干人生切片,構建起被迫學戲、打磨成角兒、感情糾葛、輿論裹挾等篇章結構,她的人生主題的變奏,為觀眾展現了一位秦腔名角兒的復雜與多元。作品打破了“化戲為舞”的慣性思維,追求肢體語言的表意性:在茶館場景中,群舞用夸張的市井步態圍攏憶秦娥,而她肩膀的輕微聳動,便迅速勾勒出盛名之下的孤獨,在極簡中抵達了敘事的豐饒。
面對78萬字的長篇小說,編劇羅懷臻的減法并不令人意外——他砍掉了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在時代洪流的背景音中,將主角憶秦娥從放羊娃到秦腔名伶的蛻變軌跡,和三段感情,放在了聚光燈下。鄉野戲臺、茶館紅綢、高臺鏡面、騰空戲服等極具沖擊力的舞臺視覺,將文學經典轉化為可觸可感的舞臺敘事。
陽東霖的服裝設計顛覆了戲曲華服的固有認知,在灰調色譜中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繡工繁復的戲服化作流云般的素綃,武將的靠旗蛻變為抽象的色塊。這種"未完成"的造型狀態,恰與憶秦娥未竟的藝術求索形成鏡像。
總編導王玫讓舞臺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沒有豐富的舞臺元素,而是追求質樸簡約準確,每個場景道具的使用都和人物劇情有很緊密的關系。懸掛的巨型戲服不再是裝飾,倒夸張得像是懸在主角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這個短視頻主宰審美的時代,《主角》的“不討好”反而成就了它的珍貴。它沒有用視覺盛宴轟炸感官,而是需要觀眾靜下心來品咂其中回甘。結尾處升起的巨大鏡子成為全劇的點睛之筆:鏡面不僅折射出個體的孤獨剪影,更有時代滾滾向前的一去不復還。最震撼的莫過于對“成名代價”的詮釋。群舞演員化作流動的眾生相,時而托舉,時而圍剿主角,構成希臘悲劇歌隊式的敘事場域。這噬人的姿態,讓每個曾在職場、生活中掙扎的現代人都心有戚戚。
在創作中,羅懷臻讓《主角》完成了三個回歸:回歸文學、回歸身體、回歸人性。他說:“《主角》是一種返璞歸真,讓舞劇再一次回歸表現社會內涵,誰都可以是主角,但任何一個成為主角的人,都要承受身體和心靈的雙重苦難。”原著作者陳彥曾在后記中寫過:“一個主角,就意味著非常態,無消停,難茍活,不安生。”憶秦娥的故事中有傳統文化在這幾十年間的起起落落,舞劇用先鋒的語言讓觀眾看到了一曲個體被時代裹挾塑造出的命運交響。
原標題:《長三角戲劇節啟幕 舞劇《主角》“提純”展現茅獎作品文學厚度》
欄目編輯:華心怡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趙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