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作為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評參評演員,朱潔靜領銜上海歌舞團原創舞劇《朱鹮》亮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這是朱潔靜生病后時隔8個月重登舞臺,她為藝術“向死而生”的精神,與《朱鹮》的創作立意正相呼應。
當中國舞劇創作邁進21世紀,舞劇題材選擇的一個獨特現象是“動物舞劇”的興起,也就是以動物形象為主,運用擬人化手法創作的舞劇作品,比如《野斑馬》(2000年)、《藏羚羊》(2002年)、《孔雀》(2012)、《朱鹮》(2014)、《鶴魂》(2015)……這些舞劇多與自然環境主題相關,或許是其時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環境問題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從而映照出環保意識、生命自然意識的覺醒。
《朱鹮》劇照,本文攝影 葉辰亮
情·天人合一的生命呼喚
舞劇《朱鹮》的創作靈感來自2010年上海世博會日本館關于拯救朱鹮的宣傳片。而后,創作團隊通過考察、采風,進一步了解了朱鹮的物種特點并確立了基本的故事框架:“從久遠的農耕時代開始,朱鹮就與人類和諧共處。步入近代,人類快速奔向現代化生活,令自然不堪重負,破壞了朱鹮繁衍所必需的藍天碧水,致使朱鹮種群在19世紀70年代瀕臨絕跡。直到1981年5月,中國科學家在陜西洋縣發現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一度被宣告滅絕的‘吉祥之鳥’才重新飛進人類視線。在人們的悉心呵護下,朱鹮種群不斷繁衍,目前全球已經超過5000只。”由此,取古代(山林)、近代(城市)、現代(博物館)三個不同的時代場域,濃縮式體現朱鹮這一珍稀物種歷經滄海變遷的興衰過程,并加入人在這一過程中的態度與情感變化,呈現“正、反、合”的戲劇結構特點。
如此的故事框架,如此的結構方式,決定了舞劇《朱鹮》無法以故事情節取勝,也不能以一般的戲劇沖突吸睛;而必須在塑造朱鹮的形象、意境之美,以及表現人與朱鹮的情感上做足文章。因此,舞劇敘事不能拘泥于事務本身,而要緊緊圍繞“情”發揮想象,賦予舞劇強烈的情感色彩。這種情感不只是人鹮共處的詩情畫意,還應是在大的時空跨度中、在朱鹮歷劫而生后所產生的生命感嘆!如此,才能感人至深、發人深省。
舞劇《朱鹮》做到了以情制勝,沒有連貫的情節和人物,但每一個場景都營造了一種情緒氛圍,甚至可以說是一部舞蹈詩劇,有著詩性的語言和詩化的意境。為了銜接三個沒有連貫情節與人物的場景,舞劇運用了道具作為線索貫穿的方法。一片羽毛,既是朱鹮的象征,也是寄寓生命情思的隱喻,延續著情感起伏的脈絡,呼應著 “為了曾經的失去,呼喚永久的珍惜”主題。
舞劇《朱鹮》的選題與藝術創意視角獨特、立意不凡,但具體創作中卻未能完全呈現構思的三段體的樣式。作品分為時長相等的上、下篇,將第三段“重生”壓縮于下篇的末尾處,且由第二段至第三段的轉折過于突然。盡管有“一片羽毛”的貫穿,有詩性表達思緒靈動不受時空的限制,但少了情感抒發必有所依托與鋪墊,少了情感抒發層次化、多側面的充分表達,導致朱鹮死而復生的升華部分內容單薄無法承托起情感應有的分量。
形·靈動傳神的東方神韻
這部舞劇最大的亮點,莫過于“朱鹮”的舞蹈形象塑造,體現了編導對這一獨特鳥類形象捕捉與提煉的深思熟慮與精心創造。編導在選擇舞蹈語言塑造朱鹮形象有三個層面的考慮:首先從外形特點考慮,通過靜態的、具有“雕塑感”的身體造型確立“朱鹮”的主題形象動機,包括“棲”“涉”“翔”等動作元素,最后凝練出朱鹮這一“東方之鳥”最具代表性的造型“環臂羽冠”。其次,從動態特征考慮,以手臂閃爍般輕顫、演員指尖與頭部不經意抖動以及手臂瞬間的肌肉聯動傳遞,塑造朱鹮身體語言的“靈動感”。最后,在群舞中將舞蹈語言內在動律的“傾斜感”與大量豐富的舞臺調度來展示“飛翔”,構建“人鹮和諧”的意境。
談及對鳥類舞蹈形象的塑造,《天鵝湖》中的天鵝造型可謂經典——以“阿拉貝斯”(Arabesque)和“阿提丟”(Attitude)舞姿為主,配合手臂波浪式上下揮動,主題動機簡潔精要,動作風格舒展大氣。同為鳥類,朱鹮的形象塑造也有與天鵝形象類似的動機選擇,比如足尖碎步、手臂揮展、小腿帶動腳尖的點閃式小幅擊打動作等;但編導為朱鹮這一東亞特有的鳥類增加了其獨有的動作特點和東方神韻,使其形象更加靈動、流暢、溫婉、細膩。具體來說,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具有形神兼備的典型性。編導充分觀察朱鹮的形態特征與動作特點,并開發身體各部位與之相適應的動作形成主題動機。除了“環臂羽冠” 、手臂輕顫、指尖抖動,還用頭部輕點轉動模擬朱鹮的警覺與靈巧,用腳尖觸地輕點和小腿后踢模擬刨土,用雙手合十模擬鳥喙啄食,用胯部環繞、前后推移運動配合“環臂羽冠”模擬朱鹮的行走……經過提煉的舞蹈動機,予以舞蹈化、藝術性地組織發展,生動傳神地塑造了朱鹮的典型形象與動態。
二是具有擬人化的性格特點。作為舞劇的形象塑造,朱鹮不僅要有符合其形態特點的動作,還要有符合劇情的人格化特點,編導對此做了不同層次的處理。首先是領舞與群舞的性格區別。作為主角的“鹮仙”動作沉穩、大氣、高貴,主要體現在其獨舞中。其次是群鹮的性格差異。比如劇中塑造了一只活潑的小朱鹮,動作跳躍、歡快、靈巧,起到增加戲劇色彩的點化效果。最后是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變化。上、下篇截然不同的生態環境決定了朱鹮的命運,編導在動作形態與力效上做了相應變化,描寫了朱鹮生的歡欣與死的哀嘆。
三是具有東方氣質的流動氣韻美。相較于芭蕾舞中天鵝直線、舒展的舞姿,朱鹮的舞姿既強化了手臂、軀干、腿部的彎折感、曲線化,又在舞蹈的編織中加大了動作的豐富性和流動感。編導佟睿睿說:“為了能讓觀眾感受朱鹮形象的東方美,在抓住朱鹮典型動作形態的基礎上,通過屈肘、夾背等動作元素強化舞者的身體曲線;調度上使用了大量弧線而非類似芭蕾中對稱的直線,強化圓融之美和流動之美。此外,羽翅道具的運用也契合了鳥類飛翔的動態特征,配合舞蹈織體的空間層次性、舞臺調度的空間流動性,產生類似于音樂的和聲效果,進而帶來更強烈的視覺美感。”因此,舞劇《朱鹮》被譽為“東方版”的《天鵝湖》。
靈·向死而生的靈魂升華
上海歌舞團榮典·首席演員朱潔靜,從2003年主演《霸王別姬》中的“虞姬”成為業界新秀,到2013年參加舞蹈真人秀“舞林爭霸”出圈成為網紅舞者,再到如今因主演《天邊的紅云》《一起跳舞吧》《朱鹮》《永不消逝的電波》《李清照》等舞劇作品,成長為一代舞蹈名家。她的表演兼具古典美與現代感,細膩且擅于刻畫人物心理,2024年4月,朱潔靜憑借《朱鹮》“鹮仙”一角獲得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榜首。
朱潔靜的成長道路并非一帆風順。2000年,首次參加“桃李杯”舞蹈比賽受挫,2009年,因膝蓋髕骨錯位被醫生判定“無法跳舞”……但每一個難關,她不僅都挺過來了,而且在磨難中事業更上層樓。可是,誰又能想到,今年5月再度飾演“朱鹮”參加“第十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的評選,是她歷時八個月未曾上臺的艱難決定。原來,去年她突然生了重病,此后一直在接受治療。
大病初愈,身體虛弱,特別飾演“朱鹮”這個角色,因為有大量肩部后展的動作牽拉傷口而疼痛難忍,全劇演出也讓她的體能受到挑戰。但令人贊嘆的是,對舞蹈的熱愛,對事業的執著,讓她決定并且能夠再度站在舞臺上,就像“朱鹮”的死而復生,她說是“朱鹮”讓她感覺又活過來了。
演出當晚,當“鹮仙”優雅地邁著步伐出現在舞臺上,觀眾席間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是觀眾對她堅守舞臺的敬意,同時也著實為她捏了一把汗。整場演出幾近完美,朱潔靜舞姿依舊閃光,技巧毫不減色,將“鹮仙”的典雅、高度的氣質和圣潔、善良的品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在演出前的采訪中說:“梅花獎演出之夜,讓我們不要去管那八個月,就記住這美妙的兩個小時。我會盡情地把身體交給舞臺,一個動作都不調不減,把最初的《朱鹮》原原本本保留下來。”如果說十年前,大家是因《朱鹮》記住了朱潔靜;現在,則是因朱潔靜而記住了《朱鹮》,也記住了朱潔靜為藝術“向死而生”的精神,相信她也一定會在舞臺上煥發新的生機!
來源:張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