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9 年,蒙古大汗蒙哥于釣魚城下殞命。
這位曾經馳騁歐亞大陸的征服者,未曾料到一座貌不驚人的南宋山城,竟會成為自己的終焉之所。
釣魚城這座南宋山城,憑借獨特的地理條件、堅固的防御工事以及城中軍民頑強的抵抗意志,成功抵御蒙古大軍的進攻。
更沒人料到,蒙哥的死竟讓蒙古帝國的擴張腳步戛然而止,甚至改變了半個世界的格局。
這一切,都要從那場持續數月的攻防戰說起。
自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其子孫秉承“長生天”使命,將帝國疆域從漠北草原拓展至歐亞大陸。
蒙哥汗作為成吉思汗嫡孫,自窩闊臺系手中接過汗位后延續擴張鋒芒,蒙古鐵騎所到之處,皆俯首稱臣。
1258年,蒙哥親率大軍入蜀,意圖沿長江順流而下直取臨安。
此時的蒙古帝國已占據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區域。
在蒙哥看來,南宋的抵抗不過是螳臂當車,釣魚城這樣的彈丸之地更不可能阻擋帝國的鐵蹄。
南宋理宗年間,余玠以釣魚山為核心建造了“山城防御體系”,期間軍民依據山勢開展大規模工程建設。
釣魚山從一座孤山轉變為控扼三江的軍事要塞,在南宋的軍事防御布局中占據著極為關鍵的地位。
當蒙哥的先鋒部隊兵臨城下時,映入眼簾的是高達數丈的紅砂巖石壁。
釣魚城防御體系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內外城墻相互獨立,即便攻入某一區域也無法掌控全城。
更重要的是,守將王堅帶領軍民開展屯田,在城內開辟農田、修建魚塘,為釣魚城奠定了長期堅守的物資根基。
蒙哥原本以為這座孤城會在短時間內投降,卻沒成想遇到難啃的硬骨頭。
蒙古軍的第一波攻勢撞在奇勝門,云梯剛搭上城頭,城上就突然潑下沸騰桐油。
攀爬的士兵瞬間成了火人,連人帶梯栽進護城壕。
轉攻鎮西門時投石機拋出巨石撞上城墻,將蒙古人引以為傲的“襄陽砲”力道卸去大半。
更棘手的是,蒙古戰馬在濕熱氣候中蹄甲潰爛,成批倒斃,士兵中暑者每日過百,痢疾讓眾人苦不堪言。
蒙哥站在中軍帳外,每天看見清晨運出的裹著白羊毛氈的尸體都比前一天多了一倍,卻無可奈何。
宋軍防御很嚴密,蒙古敢死隊往半山腰攀爬時檑木滾石不斷滾落下來。
夜晚,嘉陵江下游漂來載著糧袋的木筏順著水道進了城。
宋軍還把鮮魚和蒸餅拋過城墻,附上書信說“城內糧食充足,再守十年也沒問題”。
蒙軍想了不少辦法,但都沒有奏效。
先鋒汪德臣夜襲護國門失敗好不容易逃脫,在城東搭了座望樓想看看城里情況,樓剛建好就被宋軍的砲石擊中,士兵都被壓死了。
最終,這位不可一世的蒙古大汗最終倒在了釣魚城下,臨終前留下遺詔:
“我之嬰疾,為此城也。”
而他的死訊讓所有人都無比震驚,龐大的蒙古帝國就此方寸大亂、陷入分裂,再也未能恢復成吉思汗時代的統一盛世。
而釣魚城的故事并未結束,王堅雖在1264年遭賈似道排擠被貶,但釣魚城軍民在張玨、王立等人的帶領下繼續堅守。
南宋滅亡后,釣魚城因孤立無援不得不開城投降,三十位守將在獻城當晚集體自刎,用生命詮釋了對南宋的忠誠。
釣魚城之戰的意義遠超普通戰事,蒙古鐵騎縱橫歐亞大陸,然而卻在面積僅 2.5 平方公里的釣魚城受挫。
釣魚城宛如一座不朽的豐碑,昭告著真正難以逾越的并非山川地理的險阻,而是人心凝聚而成的堅定信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