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T 雜志》(T-Magazine):巴基斯坦如何成為中國空中力量的展示窗口。
印巴空戰彰顯中國戰機與技術實力。
5 月 6 日至 7 日夜間,巴基斯坦與印度展開了 21 世紀以來最激烈的空戰。多達 125 架戰斗機升空,印度在戰斗機的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
當塵埃落定、戰爭迷霧散去,巴基斯坦宣稱擊落 5 架印度空軍戰機(包括 3 架其珍視的 “陣風” 戰斗機)的消息震驚全球軍界。這架法國制造的 4.5 代戰機自服役以來首次在實戰中被擊落,本身已足夠成為新聞焦點。但比巴方宣稱的擊落戰績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據報道用于達成目標的技術 —— 中國制造的戰斗機、導彈、雷達和電子戰系統。
空戰爆發后,西方和中國的分析人士及國防工業消息源均向多家媒體表示,此類先進武器的實戰部署可能適用于未來大國沖突,其細節將受到 meticulous(細致入微的)審視。
“我認為這讓我們回到了久未見過的空戰類型,”《新聞周刊》援引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RUSI)副研究員沃爾特?拉德維希(Walter Ladwig)的話說,“戰斗機曾退居次要地位,但現在我們目睹了部署前線武器的國家間的沖突。這就是國與國戰爭的樣子。”
“中國、美國和多個歐洲國家的空戰界將極渴望獲取盡可能多的基本事實 —— 戰術、技術、程序,使用了什么裝備,哪些有效、哪些無效。” 國際戰略研究所軍事航空航天高級研究員道格拉斯?巴里(Douglas Barrie)告訴路透社。
隨著開源證據顯示巴基斯坦新購的殲 - 10CE 戰斗機擊落了 法國制造的“陣風”,中國航空企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的股價在短短兩天內飆升逾 40%。
“‘陣風’是非常現代化的飛機,是印度軍火庫中的頂級戰斗機,” 英國研究員拉德維希告訴《新聞周刊》,“印度采購它是其空軍現代化的基石。”
華盛頓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 in Washington)中國軍事專家孫云(Yun Sun)在《金融時報》的文章中指出,它可能被最先進的中國戰斗機擊落,這對北京來說是一個 “驚喜”。“沒有比實戰更好的廣告了…… 結果相當驚人,” 文章援引他的話說。
據《金融時報》報道,中國西方競爭對手的武官已經 “迫不及待” 地希望印度分享殲 - 10CE 戰斗模式下的雷達和電子信號,以便他們自己的防空系統可以相應地進行訓練。
“這是最重要的全球影響 —— 這是中國軍事裝備首次與頂級西方系統對抗測試,” 耶魯大學南亞研究項目講師蘇尚特?辛格(Sushant Singh)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無論結果如何,最終的評估將對臺灣地區以及西方國防企業如何應對中國低成本與高科技能力的結合產生影響。”
在接受《每日電訊報》采訪時,中國國內軍事評論員老胡表示,這場戰斗表明 “中國的軍事制造水平已經完全超過俄羅斯和法國”。
對中國來說,這場沖突不僅測試了飛機,還測試了它使用的系統 —— 比如它配備的有源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系統和可以攜帶的 PL-15 超視距(BVR)空空導彈。
巴基斯坦空中作戰副參謀長奧朗澤布?艾哈邁德(Aurangzeb Ahmed)證實,此次交戰中使用了 PL-15 導彈的改型。他說,這場長達一小時的空戰 “將在課堂上被研究”,并補充說,“我們讓這些家伙清醒了一些”。
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研究員羅伯特?托拉斯(Robert Tollast)告訴《金融時報》,PL-15 導彈的使用可能 “非常重要”。
“如果得到證實,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中國制造的 AESA 雷達與超視距導彈配合用于實戰,” 托拉斯說。西方國家和俄羅斯已經測試自己的 AESA 雷達數十年,但僅這場沖突的細節 —— 比如每次命中發射了多少枚導彈 ——“可能對中國評估其系統的能力非常有用,” 托拉斯補充道。
中國軍事分析人士長期以來一直將 PL-15 視為頂級超視距導彈。“但如果命中得到證實,這將成為中國航空航天實力的公開展示,” 導彈研究員、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nter for European Policy Analysis)非駐留研究員法比安?霍夫曼(Fabian Hoffmann)告訴《每日電訊報》。
PL-15 在飛行中途由發射平臺或單獨車輛上的 AESA 雷達制導。在接近目標時,其自身的機載 AESA 雷達啟動,鎖定并高精度追蹤目標。雙脈沖發動機使其在距離撞擊約 10 公里時獲得額外的速度爆發。
“這些是非常快速的武器,” 霍夫曼被援引稱,“它們本質上有一個‘無法逃脫的區域’。從外部雷達向機載雷達的轉變也讓發射機可以脫離并避免反擊。這對發射平臺來說有生存能力,對導彈本身來說有殺傷力。”
據中國軍事發展專家里克?喬(Rick Joe)稱,無論實際擊落數量如何,印巴空中交戰都顯著提升了中國戰術空中能力在公眾和前懷疑論者中的形象。“對于那些一直在認真跟蹤中國國防部門的人來說,殲 - 10C 和 PL-15 的表現如宣傳所示,應該不足為奇,” 他告訴《快報論壇》(The Express Tribune)。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和國際戰略研究所的估計,巴基斯坦約 81% 的軍事裝備來自中國,包括其 400 多架空軍機隊的一半以上。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中巴關系專家安德魯?斯莫爾(Andrew Small)告訴《金融時報》,中國供應的軍事硬件隨著其自身國防工業的發展而演變。
斯莫爾指出,除了在核武器和彈道導彈方面的合作,中國過去供應的大多是坦克、火炮和輕武器等低端裝備。“現在,巴基斯坦正在成為中國一些新能力的展示窗口。”
與此同時,印度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從依賴俄羅斯武器轉向從美國、法國和以色列購買武器,這些國家現在占其最近采購量的近一半。
“巴基斯坦的最大優勢是其主要武器供應商是中國,”《每日電訊報》援引沃爾特?拉德維希(Walter Ladwig) 在另一篇文章中的話說。“印度可能在紙面上有更大的國防預算和現代化計劃,但北京能交付。” 他指出,中國已迅速向巴基斯坦供應裝甲、聯合開發的 JF-17 戰斗機和導彈系統。
印度的主要供應國 —— 俄羅斯和法國,分別提供了 36% 和 33% 的進口 —— 滿足訂單的速度較慢。“印度空軍仍在駕駛過時的米格戰機,” 拉德維希補充道。
目前,巴基斯坦是除中國之外唯一運營殲 - 10C 戰斗機的國家。巴基斯坦空軍于 2020 年訂購了 36 架出口型殲 - 10CE 飛機和 250 枚 PL-15E 導彈。前 6 架于 2022 年交付,目前已有 20 架在役。埃及是對殲 - 10C 表示興趣的國家之一,而據報道,烏茲別克斯坦正在為其空軍現代化考慮將其與 “陣風” 進行比較。
盡管如此,國防分析人士敦促在解讀這場技術對抗的結果時保持謹慎,因為飛行員失誤或交戰規則可能導致了 “陣風” 的報道損失。
康奈爾大學布魯克斯科技政策研究所(Brooks Tech Policy Institute)執行主任、無人機戰爭、顛覆性技術和國際安全專家詹姆斯?帕頓?羅杰斯(James Patton Rogers)博士在接受《快報論壇》(The Express Tribune)采訪時也表達了同樣的謹慎態度。
“如果你閱讀中國媒體,你會認為他們在一次所謂的擊落之后就成為了戰斗機制造的全球領導者,” 羅杰斯說。“但我們需要看到‘陣風’在全面部署中的表現,以準確評估它們對中國飛機的真正脆弱性。”
“我們看到的說法超出了傳統的狗斗,” 羅杰斯博士強調。“我們應該更關注中國的電子戰能力…… 殲 - 10 似乎能夠破壞雷達通信系統,損害‘陣風’的態勢感知能力,迫使它們降落 —— 或墜毀,” 羅杰斯說。
羅杰斯認為,這很可能會讓法國、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對這些戰機的先進程度感到警惕。
“如果殲 - 10 現在據說表現優于 F-16,我們可能正在見證中國軍事能力的新基準。”
當被問及這是否會使武器購買者轉向中國時,羅杰斯博士回答說:“對于一些本來就傾向于這樣做的國家來說,這是他們需要的理由,以便在政治上推動他們做出決定…… 說明為什么選擇中國產品而不是其他產品。”
羅杰斯解釋說:“如果你能證明中國武器在軍事上更優越,就可以排除很多其他政治因素,在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大國世界里,這更容易證明其合理性。”
中國軍事發展專家里克?喬說:“如果這提升了中國武器的形象,尤其是殲 - 10C 和 PL-15,我不會感到驚訝。”里克?喬強調指出:“但這些國家是否真的會購買中國武器是另一回事,因為采購反映了政治、成本、技術轉讓等因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