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我軍的名將,他的大兵團作戰指揮造詣,在解放軍將領中位居前五的水準,一般我們以彭林劉徐粟五人并稱。
但粟裕的軍事能力也不是天生的,并非一下子就具備這種能力,而是歷經了各種錘煉。
粟裕在成為部隊的軍事主官之前,是紅七軍團參謀長,紅七軍團的軍團長是尋淮洲,尋淮洲具備一定的軍事才華,如果沒有重大變故,或許粟裕將以參謀類型的人才,繼續發展下去。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后,博古、李德頭腦發熱,開展一系列錯誤決策。
1934年夏,中央蘇區已由原來的縱橫近千里,縮小到300余里,中央軍委也不得不考慮離開蘇區,進行長征。
1934年7月,博古、李德宣布由紅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其實,派先遣隊北上,只是要讓他們“去做個引子”,吸引敵人的主要火力,以便掩護中央紅軍南下。
其實,這個決策只是讓紅七軍團去犧牲,但也改變不了中央紅軍被圍堵的艱難情況。
那時候,在國民黨第五次“圍剿”勝局已定的情況下,國民黨有100萬軍隊。
兵法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紅軍加起來都已經沒有10萬人了,加上處于戰略轉移的狀態,因此,蔣介石用兵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國軍完全有能力,既要清剿做引子的紅七軍團,又要加強對中央蘇區的繼續圍困。
于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粟裕的軍事能力得到大提升。
一、粟裕幾乎每天都在打仗,軍事經驗不斷見長
北上先遣隊從瑞金出發后,按原計劃渡過閩江,準備北上浙西去皖南,但這時掌握軍事指揮權的博古、李德忽然改變計劃,命令隨之更改為:停止北上,攻取福州。
博古、李德下達的這個命令其實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福州是福建省會,筑有高大城墻以及堅固工事,更重要的是,守城的國民黨部隊為王敬久第八十七師,戰斗力強悍,紅七軍團打不下來。
其后,打著打著,博古、李德又突發奇想,不讓紅七軍團去去皖南了,提出讓粟裕等人在浙西打游擊,而且還規定死了游擊的路線和時間。
江浙作為南京政府的核心區域,建有嚴密的保甲制度,地方上的保安團不僅槍械完備,而且經過正規的訓練,這種游擊戰又豈是好打的。紅七軍團被迫每天一戰,這種高強度的作戰頻次,即使長征的中央紅軍也比不上。
二、軍團長尋淮洲、劉疇西相繼犧牲,讓粟裕成為軍事主官
紅七軍團最后人越打越少,只剩下不到3000人,和紅十軍團合并,成為新的紅十軍團,軍團長是劉疇西,粟裕仍舊為參謀長,但博古等人希望通過組建紅十軍團,以軍團規模打大仗,以創建新的蘇區,這是一個重大的錯誤決策。
因為中央蘇區原有8萬主力紅軍,有一大批名將坐鎮,連他們都守不住老蘇區,卻要更弱、更小的部隊去創建新蘇區,這實在是一件強人所難的事。
本來當時應該打游擊戰,卻硬要編成軍團硬碰硬地和國民黨打,基本上是失敗了。
結果也讓人感到惋惜,尋淮洲譚家橋戰役犧牲,劉疇西被俘殺害,只有粟裕帶領幾百人的先頭部隊突出了重圍。
在軍事主官都犧牲的情況下,按照指示要求,紅十軍團的突圍部隊將組成挺進師,由粟裕成為了軍事主官,擔任師長,挺進師的一切軍事行動都由粟裕說了算。因此,粟裕終于開始成為軍事主官,真正地獨當一面了。
自此以后,粟裕真正地要為自己的部隊謀劃未來,他的挺進師發展迅速,正如“閩贛浙皖四省邊區剿匪總指揮部”副總指揮羅卓英所講:“過去粟裕僅有幾百人,現在統計數達3000人以上,其進展程度,比江西時期還要厲害。”
部隊人數發展的背后,是粟裕的軍事能力的成長,雖然博古、李德派出紅七軍團北上的決策是錯誤的,但殘酷的戰斗也成就了粟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