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黑土地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牙克石市積極響應國家黑土地保護號召,全面啟動2025年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推進行動,通過技術革新、政策扶持與廣泛宣傳,筑牢糧食安全生態根基,推動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作為東北黑土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牙克石市的黑土地資源肥沃且珍貴,是保障糧食生產的核心要素,牙克石市通過土壤治理、科技創新等手段,因地制宜,多措并舉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大力推廣以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為核心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減少土壤風蝕水蝕,提升土壤肥力,增加保墑抗旱能力,讓黑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牙克石市鄉村振興促進中心農牧業機械化辦公室主任劉春濤說:“我們采取‘政策+技術’雙輪驅動。一方面對采用技術的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給予財政補貼,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組建專業團隊深入田間地頭,提供手把手技術指導。目前已建成7個高標準應用基地和1個長期監測點,實時跟蹤土壤數據優化技術路徑?!?/p>
通過近期對不同深度土壤的地溫、含水率、秸稈覆蓋率等關鍵指標進行測量分析對比,發現免耕模式下的土壤在保墑蓄水、抑制土壤蒸發及提升地表覆蓋度方面優勢明顯,有力證明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成效。與此同時,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元渠道宣傳,農民保護黑土地的意識不斷增強。
農戶程師傅說:“過去翻地費錢又費勁兒,土壤還越種越薄?,F在政府給補貼,技術員直接到地里指導操作,免耕播種省時省力,秸稈蓋在地里就像給土地‘蓋被子’。去年我家種地實現了增產增收,保護好黑土地,就是保住了‘金飯碗’?!?/p>
截至目前,牙克石市已完成國家下達的階段性目標——2022年保護性耕作覆蓋適宜面積50%,2025年達到適宜面積的70%的目標。有效減輕了土壤風蝕水蝕,增加土壤保墑抗旱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接下來,牙克石市將持續推動保護性耕作成為主流耕作方式,探索“保護+產業”融合路徑,讓黑土地真正成為永續豐收的“聚寶盆”。
▌記者:楊琪 陳睿
編輯:沙志媛 吳忠艷
編審:趙宗杰 張革
終審:劉暢 雷建軍
總監制:肇慧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