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刷朋友圈時,總能看到家長們曬出孩子在各個景點的照片:
在迪士尼城堡前笑靨如花,站在長城烽火臺上比耶,配文大多是“帶娃看世界,收獲滿滿”。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家長滿滿的成就感。
但職業的敏感性,讓我總會不自覺地多問一句:這看似美好的旅行,真的如照片呈現的那般快樂嗎?
兒科診室里,每到寒暑假后,因過度疲勞引發呼吸道感染、腸胃疾病的患兒增加近 30% 的接診數據,像警鐘般在我腦海里回蕩。
直到有一天,我刷到這樣一個視頻:
在一個很熱的天氣里,一群孩子在景區排著隊,機械地重復著“茄子”的表情,父母們舉著手機瘋狂按快門,卻沒注意到孩子眼神里的疲憊。
評論區里,一位網友的話扎了心:“這哪是旅行,分明是換個地方完成KPI。”
當旅行變成了拍照打卡、發朋友圈的工具,當孩子被迫在陌生的城市里疲于奔命,我們是否想過:
這樣的旅行真的有意義嗎?
醫生媽媽的深夜反思
去年五一,我們一家人計劃去海邊旅行。出發前,我滿懷期待,想著孩子能在海邊盡情玩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然而,事情并沒有如我所愿。在旅途中,孩子因為長時間坐車而感到疲憊不堪,一路上哭鬧不止。
到了海邊,他也沒有像我想象中那樣興奮,反而因為水土不服而生病了。看著他難受的樣子,我心里滿是愧疚。
假期結束回到家的那一晚,我陷入了沉思,我開始質疑自己:帶孩子去旅行,真的好嗎?
作為一名醫生,我深知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還在發育階段,他們比成人更脆弱,也更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
旅行中,孩子可能會面臨各種健康風險,比如水土不服、疲勞過度、感染疾病等。
而且,頻繁的旅行可能會打亂孩子的作息規律,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更重要的是,旅行并不是孩子成長的唯一途徑。
很多時候,我們過于追求形式上的“開闊視野”,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
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外在的刺激,更是穩定、安全的成長環境和父母的陪伴。
旅行的真相:并非對孩子都有益
1、旅行對孩子來說可能是負擔
旅行聽起來很美好,但對于孩子來說,卻可能是一種負擔。
長時間的車程、頻繁的換乘、陌生的環境,這些都會讓孩子感到疲憊和不適應。
很多孩子在旅行中會出現哭鬧、煩躁甚至生病的情況,這不僅影響了旅行的體驗,還可能對孩子的健康造成影響。
2、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安全感和穩定性。一個熟悉、舒適的家庭環境,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才是孩子成長的基石。
3、長途旅行的替代方案
如果真的想讓孩子開闊視野,其實有很多替代方案。比如,不再是走馬觀花的“打卡”景點,而是慢下來帶孩子用身心去感受一個地方。
“請別帶孩子去旅行”,不是真的阻止旅行,而是希望我們能停下匆忙的腳步,問問孩子:你真正想要的旅行是什么樣的?
當我們放下功利心,尊重孩子的節奏和興趣,或許會發現:
最美的風景,不在相機的鏡頭里,而在孩子充滿驚喜的眼睛里,在他們無憂無慮的笑聲中。
就像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道:“孩子需要在自然和生活中自由探索,才能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陪伴
真正的旅行,不該是走馬觀花的趕場,而是讓孩子有時間去感受、去體驗。
鄰居家的孩子,上次跟著爸爸去鄉下過暑假,每天在稻田里捉泥鰍,回來后興奮地跟我家孩子是說:
“我知道螢火蟲為什么會發光了!”這種發自內心的好奇與探索,遠比打卡多少個景點更珍貴。
所以今年的出游,我選擇帶著兒子去一個小眾古鎮。
沒有提前規劃路線,沒有必須打卡的景點,我們只是慢悠悠地逛著,嘗一嘗當地的小吃,和擺攤的老奶奶聊聊天。
兒子蹲在河邊看了一下午鴨子戲水,開心地說:“媽媽,原來小鴨子游泳時腳是這樣劃水的!”
那一刻我才明白,旅行的意義,不在于去了多少地方,而在于孩子能在輕松的氛圍中,發現生活的美好。
旅行不是唯一的選擇,也并不是孩子成長的唯一途徑。
與其頻繁帶孩子去旅行,不如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和他們一起探索身邊的世界。
希望我的分享能讓你重新審視旅行的意義,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愛與陪伴中快樂成長。
育兒之路雖然漫長,但只要我們用心去陪伴,孩子一定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此刻,不妨關掉下次旅行攻略頁面,和孩子看看窗外——你們家樓下小區的綠色植物,和冬天有什么區別?
-The End - 作者-小咖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