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兩年虧掉100萬,相當于每天睜眼就丟1370塊。”2025年初,福州某小區業主群里,一條消息炸開了鍋。
一位鄰居剛賣掉自己的房子,賬面虧損整整七位數。
群里沉默了幾分鐘,接著是此起彼伏的附和:“我虧了80萬”“我家跌了快一半!”
這不是股市,也不是虛擬幣,而是曾經被中國人視為“最穩當投資”的房產。
時間倒回2023年,樓市還殘留著最后一絲狂熱。
在福州東區,保利招商和樾風華開盤時單價3.5萬/平米,購房者擠破頭搶房。
張蘿(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她掏出全部積蓄,加上父母的養老金,買下一套143平米的改善房,幻想著過兩年轉手賺個裝修錢。
可到了2024年底交房時,隔壁新盤單價已跌到2.5萬,她的房子掛牌22天,降價100萬才成交。
中介私下嘀咕:“這小區第一單交易就虧成這樣,后面更慘。”
這并非個例,武漢的岳芮(化名)手握四套房,原本計劃留兩套給孩子,卻在2024年遭遇丈夫失業。
為了保住現金流,她不得不拋售婚房。
這套2016年花200萬購入、精心裝修的學區房,最終以270萬成交,扣除利息和稅費,凈虧百萬。
“以前覺得自己是中產,現在連這個詞都不敢提。”她在社交平臺寫下這句話時,評論區擠滿了同樣遭遇的網友。
房地產市場的崩塌從來不是一夜之間。
2021年,全國房價結束連續76個月上漲,開始陰跌。
起初,人們以為這只是技術性調整”直到一線城市房價跌幅超過30%,深圳某豪宅從單價9萬跌至6萬,上海內環老破小掛牌量激增3倍。
普通人才驚覺,房子不再是安全資產,而是吞噬現金的黑洞。
杭州姑娘小柳的遭遇堪稱典型。
2022年初,她以348萬抄底未來科技城一套85㎡二手房,滿心以為撿了漏。
一年后,同戶型掛牌價腰斬至240萬,每月3900元的租金還不夠覆蓋房貸利息。
“我以為菜鳥總部在旁邊能保值,結果連租客都找不到。”她在維權群里哭訴,群文件里躺著上百份類似案例。
更殘酷的是,這種貶值伴隨著“鈍刀割肉”般的持續傷害。
廣州的蕭逸(化名)2018年貸款440萬買入一套老規房,月供2.6萬。
2024年新政出臺后,同等總價的新房使用面積多出近一倍,他的房子瞬間淪為過時產品。
咬牙以405萬賣掉時,首付和利息已虧掉400萬。
“就像拿著iPhone 256G,別人卻用同樣的錢買到了1TB。”他苦笑道。
市場的冷酷在于,它不分剛需還是投資。
上海的打工族小李,2021年以單價9.6萬購入52㎡婚房,如今市值縮水40%,首付直接蒸發。
北京一對夫妻花315萬買下豐臺老破小,因孩子出生想換房時,發現同戶型掛牌價暴跌115萬,“相當于白送銀行一輛勞斯萊斯”。
而那些“以租養貸”的中產更陷入兩難。
重慶某業主將三套房掛牌半年,降價15%仍無人問津中介說現在賣房得像菜市場砍價,先自砍三刀。
武漢的岳芮為了盡快脫手,不得不借高息過橋資金還貸,直言:“每天利息2000塊,比心臟病發作還刺激”。
甚至連開發商也難逃厄運。
2024年,某三線城市樓盤降價30%仍滯銷,最終爛尾,福州某項目交房即維權,業主發現精裝修“墻紙發霉、地板空鼓”,而開發商早已資不抵債。
這場席卷全國的房產危機,徹底撕碎了“買房必漲”的集體幻覺。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全國二手房價格累計下跌0.93%,一線城市跌幅收窄但未見逆轉,而三四線城市仍在探底。
但危機中也浮現出新的生存法則。
在成都,120㎡以上改善戶型成交占比超60%,核心區優質地塊土拍溢價率突破12%,顯示市場正從“數量擴張”轉向“品質競爭”。
政策層面,好房子建設被提上日程,北京、杭州等地放寬陽臺計容規則,鼓勵開發商打造差異化產品。
對普通人而言,血的教訓正在重塑購房邏輯。武漢岳芮賣掉四套房后,只留一套自住,“寧可存款縮水,也不賭房價反彈”。
站在2025年的節點回望,這場百萬量級的財富蒸發,或許是中國房地產史上最慘烈的成人禮。
它用真金白銀的代價告訴普通人,房子不該是人生賭注,而是遮風擋雨的容器。
正如一位網友在虧損日記中寫道:“以前總嘲笑父母把錢存銀行,現在才懂,他們攢的不是利息,是選擇權。”
當樓市泡沫退去,留下的不僅是賬面上的數字,更是一代人對風險、杠桿與生活本質的重新認知。
或許這才是最珍貴的“不動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