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明三乘共十地位,次簡名別義通(云云)。
一、乾慧地者,三乘之初,同名乾慧,即是體法,五停心、別相總相四念處觀。事相不異三藏。此三階法門,體陰、入、界如幻如化,總破見、愛八倒,名身念處。受、心、法亦如是。住是觀中,修正勤、如意、根、力、覺、道。雖未得煗法相似理水,而總相智慧深利,故稱乾慧位也。
二、性地位者,得過乾慧,得煗已,能增進初、中、後心,入頂法,乃至世第一法,皆名性地。性地中,無生方便,解慧善巧,轉勝於前,得相似無漏性水,故言性地也。
三、八人地位者,即是三乘信行、法行二人,體見假以發真斷惑,在無間三昧中,八忍具足,智少一分,故名八人位也。
四、見地位者,即是三乘同見第一義無生四諦之理,同斷見惑八十八使盡也。
五、薄地位者,體愛假即真,發六品無礙,斷欲界六品,證第六解脫,欲界煩惱薄也。
六、離欲地位者,即是三乘之人,體愛假即真,斷欲界五下分結盡,離欲界煩惱也。
七、已辦地位者,即是三乘之人,體色、無色愛即真,發真無漏,斷五上分結七十二品盡也。斷三界事惑究竟,故言已辦地。
八、辟支佛地位者,緣覺菩薩發真無漏,功德力大故,能侵除習氣也。
九、菩薩地位者,從空入假,道觀雙流,深觀二諦,進斷習氣色心無知,得法眼、道種智,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學佛十力四無所畏,斷習氣將盡也。齊此名小樹位也。
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資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諦究竟,習亦究竟。如劫火燒木,無復炭灰。如象渡河,到於邊底。雖菩薩、佛名異二乘,通俱觀無生體法,同是無學,得二涅槃,共歸灰斷,證果處一,故稱為通也。
二、簡名別義,通更為二:初、就三乘共位中,菩薩別立忍名而義通。二、用別教名,名別義通。通義已如前說。別立者,別為菩薩立伏忍、柔順忍、無生忍之名也。乾慧地,三人同伏見惑,而菩薩更加伏忍之名者,菩薩信因緣即空,而於無生四諦降伏其心,起四弘誓願。雖知眾生如虛空,而發心度一切眾生,是菩薩欲度眾生,如欲度虛空。故《金剛般若》云:「菩薩如是降伏其心,所謂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次三誓願降伏其心,亦如是。是為菩薩在乾慧地,脩停心、別相總相念處觀時,異於二乘,故別稱伏忍。
復次,三乘人同發善有漏五陰,生相似解,皆伏見惑,順第一義。而菩薩獨受柔順忍名者,菩薩非但伏結順理,又能為一切眾生伏心,遍行六度,一切事中福慧皆令究竟。如三藏菩薩於中忍中,三僧祇行六度,不惜身命。今菩薩亦如是,以空無相願調伏諸根,為眾生故滿足六度,故名順忍也。
復次,三乘人同發真無漏,若智、若斷,同名無生。而菩薩獨受無生法忍名者,以其見諦理、斷結使,不生取證之心,故別受無生法忍之名也。何者?若生取證之心,即墮二乘地,不得入菩薩第九地。
復次,三乘同得神通,而二乘不能用成就眾生,淨佛國土,故不受遊戲之名;菩薩能爾,故別受遊戲神通名也。
阿那含雖斷五下分結,而不能捨深禪定,來生欲界,和光利物,不同其塵。菩薩能如此,故別受離欲清淨之名。
所以三乘之人同觀二諦,用與不同。若二乘雖觀二諦,一向體假入空,用真斷結,至無學果。菩薩亦觀二諦,始從乾慧,終至見地,多用從假入空,得一切智、慧眼,多用真也;從薄地學遊戲神通,多修從空入假觀,得道種智、法眼,多用俗也;從辟支佛地學二觀雙照,入菩薩地,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是則無功用心,修種智、佛眼;佛地圓明,成一切種智、佛眼,同照二諦究竟也。故《大論》云:「聲聞法中名乾慧地,於菩薩即是伏忍。聲聞法名性地,於菩薩法中名柔順忍。聲聞法名八人地,於菩薩名無生忍道。聲聞法名見地,於菩薩法是無生法忍果。聲聞名薄地,於菩薩法名為遊戲五神通。聲聞法名離欲地,於菩薩法名為離欲清淨。」阿羅漢地於聲聞法,即是佛地。何者?三藏佛,三十四心發真,斷三界結盡與羅漢齊,故名佛地。於菩薩法中猶名無生忍,故《大品》云:「阿羅漢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辟支佛地亦如是。
九地過辟支佛,入菩薩位。菩薩位者,九地、十地。是則十地菩薩,當知為如佛。齊此習氣未盡。
過菩薩地,則入佛地。用誓扶餘習,生閻浮提,八相成道。五相如三藏不殊,唯六成道樹下,得一念相應慧,與無生四諦理相應,斷一切煩惱習盡,具足大慈悲、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一切功德,名之為佛。七、轉法輪,權智開三藏生滅四諦法輪,實智說摩訶衍無生四諦法輪,通教三乘人也。八、入涅槃相者,雙樹入無餘涅槃,薪盡火滅,留舍利,為一切天人福田也。是為通教共位,別為菩薩立此名位也。
二、用別名。名者,即是取別教之名,準望通教菩薩位也。別名者,即是十信、三十心、十地之名也。
鐵輪位於通義,即是乾慧地、伏忍也。三十心即望性地、柔順忍也。八人地、見地,即是初歡喜地,得無生法忍也。故《大品》云:「須陀洹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忍也。」薄地向果,向即是離垢地,果即是明地也。故《大品》云:「斯陀含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也。」離欲地向果,向即焰地,果即難勝地。故《大品》云:「阿那含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已辦地向果,向是現前地,果是遠行地。《大品》云:「阿羅漢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辟支佛地,即是第八不動地,侵習氣也。《大品》云:「辟支佛地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菩薩地即是善慧地。十地當知如佛地。
佛地如前說。此佛與三藏佛,亦同亦異。同八十年,同入真灰斷也。異者,三藏因伏果斷,通佛因果俱斷。三藏一日三時照機,通佛即俗而真,照不須入也。是則用別名辨位,名異義同,猶屬通教位也。
問:初地至七地對果,出何經論?
答:經論非不對當,但高下不同,人師對之異,或用見地止對初地,如今所用;或向初取三地,併對初地。《仁王》明四地,併對初地,此難定判。但通教見地,本是無間之道,不出觀證須陀洹,豈得初地斷見,乃至三地或云四地耶?若斷別惑,不共二乘,此義有之。又或言:六地斷結,齊羅漢,或云七地。此難定執。前後兩果,《經》、《論》對皆不定,中間可以意得。今以義推,不可定執也。
問:從七地、八地觀常住,破無明者,是何地位?
答:此則非通,亦復非別。何者?通教始終,不明觀常,何得中間而破無明?別教初心,即知常住,初地已能破無明,云何八地始破無明?此乃別接通意耳。
問:《大論》三處明初焰,約別、圓,皆取發真為初焰,通教何意取乾慧為初焰?
答:別、圓各逗一種根性,故用發真為初焰。通教為逗多種根性,所謂別、圓入通故,含容取乾慧耳。若鈍者,八人、見地是初焰;利者,於乾慧即能斷結,故是初焰。
問:利人應無十地?
答:備有。以根利故,故不制位耳。
問:別、圓無利人耶?
答:雖有利、鈍,以根性純故,但作一說。宜如此也。
大樹位者,別教位也。此為三:一、出經論不同。二、總明位。三、別明位。此別教,名、義、理、惑、智、斷,皆別。此正約因緣假名、恒沙佛法、如來藏理、常住涅槃、無量四諦而論位次。
無量四諦,凡有四種:有無量四諦,不伏破塵沙,亦不伏破無明;有無量四諦,傍伏破塵沙,不伏破無明;有無量四諦,正伏破塵沙,亦伏無明;有無量四諦,正伏破塵沙,亦伏破無明。云何無量不伏破塵沙,不伏破無明?若三藏伏道有十六諦觀,明障真之惑有無量種,此乃伏於見思,何關塵沙?例如外道分別世智,非伏見思。云何無量是傍伏破?若通教七地出假,分別藥病,此助滅界內,非正伏破。云何無量正伏破塵沙?此是別教分別內外四諦,有無量種,即是伏破塵沙,亦伏無明,乃有破無明義。今從事得名;伏無明者,為便也。云何無量伏破無明?若圓教三諦,俱照法界事、理,無不明了,破自地無明,伏上地無明。
別教無量四諦,非前二、非後一,正就恒沙佛法當名。然實通緣諸四諦,次第為論,不無傍、正。初心緣諸無量,發心誓願。初正以生滅四諦,伏通見思,傍修三種。次正以無生破通見思,傍修兩種。次正以無量破內外塵沙。次正用無作伏無明。次正用無作破無明。
既有如此無量階差,是故經論名數、斷伏高下、對諸法門,多有不同。若《華嚴》明四十一地,謂三十心、十地、佛地。《瓔珞》明五十二位。《仁王》明五十一位。《新金光明經》但出十地、佛果。《勝天王般若》明十四忍。《大品》但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十功德。約義配位,似開三十心、十地、佛地,而文不出名。又《十地論》、《攝大乘論》、《地持論》、《十住毘婆沙論》、《大智度論》,並釋菩薩地位,而多少出沒不同(云云)。
又,斷伏高下亦異;對諸法門行位,亦復殊別。所以然者,既明界內、界外,生、法兩身菩薩行位。如來方便,用四悉檀,化界內眾生,隨機利益,豈得定說?不廣尋經論,如無目諍日。
今若明位數,須依《纓珞》、《仁王》。若明斷伏高下,須依《大品》三觀。若對法門,須依《涅槃》。用眾經意,共成初心觀、教兩門,使分明耳。
諸聖上位,非凡能測,豈可妄說?粗知大意者,為破行人增上慢心。又為銷經文,引物悕向,不可偏執,諍競是非也。
今判位名數,依《纓珞》、《仁王》者,華嚴頓教,多明圓斷四十一地,不出十信之名;諸大乘經,多明諸法門,不正辨位;前四時般若,多明菩薩觀行法門意,亦不正辨位。今謂《纓珞》五十二位,名義整足,恐是結諸大乘方等別、圓之位。《仁王般若》明五十一位,恐是結成前四時般若別、圓之位也。《法華》但開權顯實,顯一圓位。《涅槃》大意亦明別、圓兩位,而不摘出名目(云云)。
斷伏高下,依《大品》三觀者,於次第義便也。對觀行法門,依《涅槃》五行者,正是末代入道所宜也。何者?別教明觀行有二種:一者、不共二乘說,如《華嚴》十地論、《地持》九種戒、
定、慧,及《攝大乘論》等是也。二者、共二乘說,如《方等》、《大品》、《中論》、《釋論》是也。今《涅槃》五行,從凡至極,故是末代行用為要也。
二、總明菩薩位者、即約三經。一、約《纓珞》明位數者,《經》有七位,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地也。初十信心即是外凡,亦是別教乾慧地,亦名伏忍位也。十住即是習種性,此去盡三十心,皆解行位,悉是別教內凡,亦是性地,亦名柔順忍位。約別教義推,應如煗法也。十行即是性種性,別教義推,應如頂法。十迴向道種性,別教義推,應如忍法世第一法。
問:今明別教,何用四善根名?
答:別教十地既對四果,今以方便,擬四善根,何咎?又通教,通於通別、真似兩解,作此比決,於義分明也。
十地即是聖種性,此皆入別教四果聖位,悉斷無明,別見、思惑。等覺位即是等覺性。若望菩薩,名等覺佛;若望佛地,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也。妙覺地即是妙覺性,即是究竟佛菩提果,大涅槃之果果也。
二、約《大品》及三觀合位明斷伏高下者,《大品》:「菩薩欲具道慧,當學般若。」即此十信,習從假入空觀,伏愛見論,欲入十住位。若得十住,即斷界內見、思也。「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當學般若。」此即修從空入假十行也。「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此即修中道正觀,入十迴向位也。「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此即是證中道觀,入十地也。「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當學般若。」此即等覺地也。無明煩惱習盡,名之為佛,即妙覺地也。
三、約《涅槃》明聖行合位者,初戒聖行、定聖行,即是十信位也。生滅無生滅四真諦慧聖行,即是十住位。無量四聖諦慧,即是十行位。修一實諦、無作四聖諦,即是十迴向位。次若發真,見一實諦,證無作四聖諦,即是聖行滿,住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名歡喜地。五行具足,次後說十功德者,恐表住大涅槃十地之功德也。過此明佛眼了了,是妙覺地也。
三、別解七位,餘本尋。大樹位竟也。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CBETA電子佛典集成,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