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神經探針”,幫助癲癇患者控制手腳動作,智慧假肢,讓截肢人士也能“行走如常”,強腦科技讓自閉癥孩子的訓練效率數倍提升……5月18日迎來“全國助殘日”。記者此前采訪獲悉,在無錫,眾多前沿科技和設備等已被較為廣泛應用于殘疾人群體的日常生活,科技助殘正在為殘疾人的美好生活持續“賦能”。
35歲的李洪強從事網絡科技后期運營工作,外表帥氣的他,無論生活還是工作中都積極進取,給人很陽光的感覺。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他實際上是一位肢體殘障人士。10年前,25歲的他,正意氣風發,卻遭遇交通事故,被截去了右腿。此后,他努力克服身心上的障礙,靠假肢支撐起人生的重擔。“換了很多假肢,那種不協調感總是存在的,直到在精博這里換上了智慧假肢!”
在無錫精博假肢中心的幫助下,他開始穿戴強腦輕凌M3智能仿生腿,不但可以通過內置傳感器收集用戶運動數據,通過算法轉化為指令,控制液壓系統,還能做到對當前運動狀況進行實時適配,使得他可以如同控制自己的腿一樣控制仿生腿,舒適、安全地完成日常出行動作。“智能化+液壓技術,讓仿生假肢的舒適度、安全性都達到了質的飛躍!”
采訪中,他向記者演示了日常步行機爬樓梯等步態,與常人無異,“因為要展示假肢嘛,日常都是穿著褲子,一般是看不出來我這個情況。”李洪強說,這樣的智能仿生腿,還能提供步行動力,設備不輕,但感覺不重,使用的體驗非常好。據悉,這樣的設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而且價格是國外同等產品的一半,這為眾多的普通殘疾人帶來了福音。
2003年出生的姜頌寧,因工廠工作中出現意外導致右手被截,生活中的各種不便,讓這個高大憨憨的小伙子一度很絕望。通過安裝智能仿生手,他不但完成擰瓶蓋這樣的細致動作,做好提桶裝水等負重工作,而且還“因禍得福”開始學起了彈鋼琴,“我就是對音樂感興趣,出事后,我在試用和適應仿生手的過程中,發現即使彈鋼琴什么的都能做的很好,這激發了我的信心,做這些讓我感覺我能和普通人一樣追求自己的夢想!”現場,他還演示了與人握手、比V等社交動作,科技的力量讓他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信心。
“原來要達到這樣的效果,至少要12個月,如今半年就能達到這樣的水平了!”在無錫市梁溪區殘聯的自閉癥兒童訓練室,6歲的男孩沐沐(化名)與其他孩子一起佩戴一款名叫“開星果”的頭環,作為腦機接口社交溝通訓練系統的一部分,接受更有效率和科學的注意力訓練。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偏執于自己關注的焦點,是自閉癥人群普遍的特別。這樣一套科技助殘系統,提升了訓練的效率,也達到了良好的預期效果。“馬上小學,我想把他送到普通學校去讀書,這是真正的一步,我很期待!”孩子媽媽說。
在北大長三角未來技術生命健康研究院腦機接口平臺負責人劉小軍看來,腦機接口技術是他們這些科研人員非常期待的領域。他說,目前,腦機接口技術已經在臨床和殘疾人康復中開始有了初步應用,且主要集中在為腦電波與肢體動作之間搭建“橋梁”,通過大腦“控制”動作,為患者和殘疾人打造更好的運動功能。“原先相當于說,大腦和肢體之間的連接,因為事故或疾病,出現了斷裂。現在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可以重新連接起來,從而造福于人類!”未來,他期待這項技術能夠走得更遠,比如屏蔽患者腦部的病變腦電波,重建可以控制動作的腦電波系統,從而實現諸如帕金森、癲癇等患者‘正常’生活,當下,他和他的團隊,也正在往這個方向努力中。
無錫市殘聯康復處處長吳曉珺告訴記者,目前,無錫市許多醫療機構、康復醫院、輔具適配中心都在利用智能科技產品為廣大群眾特別是殘疾人群體服務,科技助殘已經在各種領域應用于殘疾人以及各種功能障礙人士的生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建波
校對 王麗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