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談判,開場10分鐘不到就直接談崩,俄羅斯的胃口不是一般的大。
原本萬眾矚目的伊斯坦布爾會談,仍然變成了一場外交鬧劇。這場被外界寄予厚望的俄烏直接對話,僅持續一個小時便草草收場,連最基本的和緩協議都未能達成。
俄方提出的“條件”,不僅毫無現實基礎,反而像是在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想靠一張嘴從談判桌上拿到。
【談判現場:俄羅斯漫天開價,烏克蘭斷然拒絕】
5月16日當地時間中午1點半,俄烏代表在伊斯坦布爾海峽邊上的多爾馬巴赫切宮會談。
這是自2022年3月以來,雙方首次面對面坐下來談。然而,這場本應為和平鋪路的會談,卻以迅速破裂告終。
俄羅斯代表團由普京助理弗拉基米爾·梅金斯基率領,在遲到十余分鐘后入場,并迅速拋出了令人瞠目的“停火條件”:
烏克蘭必須完全割讓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四州;
烏克蘭必須裁軍,軍隊規模限制在8.5萬人,不得增強軍事能力,包括停止接收西方武器;
烏克蘭必須承諾不加入北約,也不得允許外國軍隊或軍事設施進入本國;
西方必須解除對俄羅斯能源、金融、食品與肥料貿易的所有制裁。
換句話說,俄羅斯想通過一場閉門會議,拿到它在過去三年里用炮火都沒能奪下的土地和政治利益。這不是談判,而是繼續堅持過去三年拿不到的漫天要價。
面對如此要求,烏克蘭方面當場拒絕。據報道,俄方一名代表甚至拍案而起,威脅道:“如果你們這次不撤出四個地區,下次就不是四個,而是八個地區了。”
這里的八個地區,指的是除烏東4州之外,還帶上了哈爾科夫、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薩等4個地方。
【普京再次證明:他只是在繼續試圖削弱西方】
這場開場10分鐘不到就談崩的會談,再次印證了一個事實——克里姆林宮只是借談判之名,行拖延與施壓之實。一方面塑造“愿意談”的形象,另一方面試圖分化歐美陣營。
但西方和烏克蘭并不配合俄羅斯。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會談后表示:“如果俄羅斯代表團今天什么成果都沒有帶來,那所有人都必須作出回擊。必須有強烈的反應,包括制裁。”
事實上,這并非俄羅斯第一次在談判中獅子大開口,開出讓足夠嚇到在場所有人的條件。因為俄羅斯這三年一直是這個條件,從未變過。如今,歷史重演,只不過這一次,西方特別是歐洲國家的態度更為強硬。
【歐洲集體反擊,第17輪制裁箭在弦上】
會談剛一結束,歐盟各國領導人便紛紛表態,誓言將對俄羅斯實施更加嚴厲的制裁。
德國總理默茨宣布,歐盟將在5月20日對第17輪制裁方案進行投票。該方案重點針對約200艘所謂的“影子油輪”——這些船只長期繞過制裁,為俄羅斯輸送石油和天然氣。此外,制裁還將進一步收緊對俄羅斯金融、能源和技術領域的限制。
英國首相斯塔默也明確表示:“普京試圖拖延停火,倫敦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而歐洲五國領導人的聯合聲明也釋放出強烈信號:法國、德國、英國、波蘭和意大利一致認為,俄羅斯提出的條件“不可接受”,而且“毫無誠意”。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制裁行動顯示出一個重大變化:歐洲正在嘗試擺脫對美國的依賴,開始獨立采取對俄措施。歐洲兩條腿走路的時代來了,一條沿著特朗普的腔調走,另一條,則開始自己邁步。
【美國態度曖昧,特朗普再次攪局】
就在各國領導人密集磋商之際,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在社交媒體上頻頻發聲。他表示不排除親自前往伊斯坦布爾“促成和平”,并稱“如果我認為能取得一些成果,我會飛過去”。
然而,這種模棱兩可的表態,被外界視為典型的“特朗普式攪局”。事實上,特朗普政府時期對烏克蘭的支持本身就搖擺不定。這也讓烏克蘭方面憂心忡忡,擔心烏克蘭可能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這場原本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歷史性會談”,最終淪為一場外交鬧劇。中斷了三年多,準備了三個月,事前又爭論了一周,結果會談一小時,聲明一分鐘。
如今,和平的希望再度破滅。俄羅斯繼續在戰場上推進,烏克蘭則在西方支持下堅持戰爭。而在背后,歐洲與美國的分歧若隱若現,烏克蘭的未來依舊懸于一線。
可以預見,這場戰爭不會在短期內結束。
輿論普遍預測,俄烏戰爭至少將持續到2027年,甚至更久。而在這期間,制裁、軍援、外交博弈將成為常態。伊斯坦布爾會談的再次失敗,不是終點,而是新一輪對抗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