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5月16日(小新)本期的主角是保羅(Paul),一位34歲的骨科外科醫生,目前在一家知名的法國公立醫院工作。他坦言,自己并非懷揣救人夢想走上醫學之路:“我從來沒說過什么‘我一直想救人’之類的話”,他笑著說,家里也沒人從醫,“純屬偶然”地填報了醫學院。
【醫學生涯:從迷茫到“揭曉天命”】
經歷三年“埋頭苦讀”后,保羅開始了他的醫院實習生活。剛開始在心內科、內科輪轉時,他覺得節奏太慢、枯燥。直到他進入消化外科實習,終于有了“被擊中”的感覺。
“之前是開藥等病人變化,現在拿著手術刀,腫瘤割掉,病人就好了。”他體會到“手起病除”的直接成效。外科讓他有了參與感和滿足感。
后來,他在小兒骨科實習時迎來“第二次啟蒙”:“孩子斷了腿不能走路,手術裝個鋼板、鋼釘,術后他又能走了。”對他來說,這是極具成就感的“修復工作”。
【實習的代價:疲憊、質疑與反思】
保羅順利進入骨科外科專業,但第一段實習卻讓他感到沮喪:“一個全是男性的團隊,整天說些性別歧視的笑話。”
加班、夜班連軸轉的節奏讓他身心俱疲,“有時甚至在手術中靠著開口器睡著了。”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這真的是我熱愛的事業嗎?”
他曾嘗試“換道”,申請了頜面外科實習,想探索自己是否適合其他收入高、值班少的科室。但幾周后他意識到:“這不是我該走的路。”于是他重返骨科,告訴自己必須“全情投入”。
【找到熱愛:手外科與微創重建】
在接下來的進修中,保羅接觸到了手外科與顯微重建外科。“這是精細的手術,近似一種手工藝術。”他發現自己“特別有感覺”。
之后他完成博士論文,并在一所頂級醫院繼續做手上外科的進修。在實習結束后,保羅與伴侶Chloé前往法國海外領地工作一年,并迎來了第一個孩子。
隨后他又前往國外進修半年,主攻關節鏡和神經外科。2023年9月,三口之家回到法國,保羅正式開始了他在一家大型公立醫院的醫生職業生涯。
【工作節奏:高強度,重技術】
每天早上7點,保羅準時參加病房會議,然后進入一整天的門診、手術、查房。每個月他要承擔一個周末的手術值班(從周五到周日8點至午夜),以及每周一個夜班。
盡管辛苦,但保羅始終記得自己為何出發:“我曾經幫一個年輕人縫合斷指,花了12個小時重建了他的四根手指,那一刻我真的覺得‘這是我親手做到的’。”
【收入與選擇:6300歐元 vs 私立的兩三倍】
目前作為公立醫院的初級主治醫師(Praticien hospitalier),保羅處于薪酬等級最低檔。月收入約為凈6300歐元,包括值班補貼等。
“等到職業末期,如果成為大學附屬醫院醫生,工資可以漲到1萬歐元。”
他坦言,如果進入私立醫院或開診所,收入可以“翻兩三倍”。“以前做代班時,一天能拿近2000歐元。”
但他仍然選擇留在公立系統:“因為我熱愛這支團隊,也喜歡這類高難度、罕見病的手術。私立醫院更多是常規操作,而我們醫院是全國參考中心。”
他也坦承:“也許將來我會去私立,但目前還沒準備好。”
保羅的故事,是無數法國醫生職業抉擇的縮影:理想與現實、收入與成就、疲憊與熱愛之間反復權衡。他并不完美,也不是“從小立志救人”的典范,卻以專業和良知,堅守在手術臺前,構建著真正的醫者價值。
文|小新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