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播客
今日請假
在本文文末點「贊」和「在看」并留下你的評論(評論是否被精選對抽中概率無影響),將本文轉發到朋友圈并截圖發至公眾號后臺。
我們將在5月底于本文評論區開獎。抽出1位讀者朋友送出戛納官方雙海報明信片。
《銀幕》場刊
《國家公訴人》3.1/4
《望向太陽》2.8/4
《接近終點》2.5/4
《137號案件》2.3/4
《最小的女兒》2.0/4
《愛丁頓》1.4/4
華語媒體場刊
《接近終點》3.5/4
《137號案件》2.5/4
《望向太陽》2.4/4
《國家公訴人》1.8/4
《最小的女兒》1.7/4
《愛丁頓》1.5/4
ICS場刊
《接近終點》3.60/5
《望向太陽》3.59/5
《國家公訴人》3.00/5
《137號案件》2.80/5
《最小的女兒》2.40/5
《愛丁頓》2.05/5
陀螺電影評分表
戛納日記Day4
*寫于5.17早晨
今天是戛納正式開幕的第4天,不少人一大早起來看片,晚上則看第二天凌晨才開映的《風林火山》到半夜。昨夜在排隊進最后一場時就飄來了一點小雨,今早的戛納也比前幾日明顯清冷。
Day4日記提到的本屆戛納電影有這些:
鄒時擎《左撇子女孩》影評人周
阿弗西婭·埃爾奇《最小的女兒》主競賽
阿里·艾斯特《愛丁頓》主競賽
塞巴斯蒂安·萊里奧《一種浪潮》首映
麥浚龍《風林火山》非競賽 - 午夜展映
睡了不到四個小時后,拖著還沒有暖和起來的沉重身軀,一路小跑地沖向今日的第一場電影:入選影評人周單元的,鄒時擎導演在與肖恩·貝克合作執導《外賣》二十年后的長片新作《左撇子女孩》。
《左撇子女孩》
遲遲才單獨作為導演出道的鄒時擎在業內早已享譽盛名,她長期作為制片人與去年的金棕櫚得主肖恩·貝克合作推出了《橘色》《佛羅里達樂園》《紅色火箭》等口碑極佳的作品。《左撇子女孩》將肖恩·貝克式的視角從曾經的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德克薩斯等美國各地帶回到她的故鄉臺北。觀眾跟隨著一位仍在上幼稚園的女孩視角,呈現她與姐姐和母親一家,如何在家庭創傷、矛盾和生活重擔中維持向前展望未來的動力。
昨日的首場放映后影片就獲得了較佳甚至不俗的口碑,于是今早陀螺小分隊的眾人便抵抗著睡意去一睹真容,結果并未令人失望:除陀螺老師外,嘟嘟熊老師,戴老師和我都給出了不錯的評價。《Roger Ebert》寫道:"影片溫暖幽默,卻也暗藏著一些苦澀的暗流。開場看似漫不經心的觀察,最終卻變成了對人物刻畫的深刻刻畫"。《The Playlist》雖然認為本片略顯野心過大,支線線索繁雜且悉數回收,但肯定鄒時擎作為成熟導演及編劇的能力。
然而在此想要提出的一點是,雖然剛才前文我也借用觀眾朋友們更為熟悉的肖恩·貝克來介紹本片,且肖恩貝克也以聯合編劇和操刀剪輯等我身份參與了本片制作,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依舊要堅定的認為這是一部來自華裔美國女性導演鄒時擎的作品。諸多外媒在發布本片評價的時候甚至并未在標題中提及導演本人,我想這并不是一種恰當的行為。
顯然本片同樣以iPhone手機拍攝,并大量使用廣角鏡頭,但相較于年初因在《阿諾拉》片場潛在剝削參演的性工作者而被口誅筆伐的肖恩·貝克,鄒時擎在此片中用更為關懷且細膩的手法刻畫了女性身體,并且在影片行進的速率上也有屬于自己的節奏。我們應當正視她本身所獲得的成績,讓我們重申她的名字:鄒時擎。
《最小的女兒》
進行了小小的補覺后,今日的首部主競賽作品似乎并沒有延續前兩日的風光:法國凱撒獎最佳女演員得主阿弗西婭·埃爾奇帶著自己的新作首度入選戛納主競賽,該部《最小的女兒》講述了一位阿爾及利亞裔女孩在高中畢業及大學初始的一年中經歷的困惑與探索,結合了種族,宗教,少數性群體等議題的成長故事。然而影片總體的手法顯得并無新意,甚至略顯守舊,這也導致了放映后的口碑并不算令人滿意。陀螺小隊除我之外的眾人紛紛給出了中評以及差評。
@寒枝雀靜 覺得這部主競賽應該我們之前提到的導演雙周《恩佐》互換位置。
然而我認為《最小的女兒》并非沒有任何可取之處,正如《衛報》等多家媒體給出中評的同時,也認為埃爾奇明顯地受到了法國導演柯西胥的影響,但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尤其是考慮到柯西胥在《宿命,吾愛:幕間曲》的巨型滑鐵盧丑聞后已經許久沒有新作品問世,埃爾奇去除了男性視角,并選取了更加溫柔的角度入手。
導演將性少數的敘事放置在身體缺陷(哮喘-重度抑郁)的同構之下,通過當代環境下的城市語境(非步行而是媒介與社群的)編織從高中畢業到大學入學的一年四季,時間的流逝吻合情節所帶來的感官與情緒體驗,萌生到奔放到凋零到創傷,最后回到一種希望的語境。女主的形象以及略有冷漠的面貌讓她與周遭的觀察維持距離,并未讓影片陷入純粹的理想主義。"解放"并不再是抽象的左翼綱領,而是在大學課堂上被用文本和歷史性傳授。亞裔女兒的出現令人欣喜,主角刺耳的對她一問,則是前往未來的不帶敵意的必經的好奇與溫柔的對峙。然而理想化某類軟件以及運動的總體趨勢依舊存在,對于傳統與宗教的描繪躲避掉可能更艱難的地方,但早段的節奏緩坡爬上后優秀的視聽依舊不錯。
《愛丁頓》
緊隨其后的另一部主競賽作品則和上一部的平平無奇和寡淡完全相反,成為了或許是目前為止口碑最為均勻分布在兩極的主競賽作品,近年來美國電影界的新寵,每部作品都有極高話題度的阿里·艾斯特,其新片《愛丁頓》。
《遺傳厄運》和《仲夏夜驚魂》的成功讓大家不由得期待首入戛納主競賽的新片《愛丁頓》會有著什么樣的驚喜。然而至少對我而言,這種驚喜沒有到來,反而成為了又一場令人反感的驚嚇。在虛構的位于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小鎮上,C/O/V/I/D讓一場本沒有懸念的市長競選突然起了風云,在各種隱藏的割裂和懷疑被暴露之后,一切的危機都被社交媒體等結合現實世界中所發生過的事件瘋狂加速,并最后演變成一場完全失控的驚悚災難。
《愛丁頓》在放映結束后立刻引發了巨大的討論和互斥的評分,圓首覺得已經太久沒見過對美國現狀這么有解釋力和說服力的電影了,給出好評。小分隊剩下的人都給了差評。
在海外媒體中,BBC記者給出好評,認為本片低調的怪誕躍升至超現實和血腥的頂峰 - 并不斷升級,直至達到瘋狂刺激的頂峰,讓人暈眩不已,時刻屏息凝神;而與此同時,眾多媒體也在批評艾斯特陷入了一種自負的漩渦,質疑影片的意圖過于負面且無力:《Screen Daily》認為此片“對這一場無處不在的悲劇缺乏清晰的視角,反而滿足于憤世嫉俗的觀察和致命的自鳴得意”;《The Hollywood Reporter》寫道“這部電影本質上是一部夾雜著黑色喜劇元素的現代西部片,既缺乏懸念,也缺乏足夠的搞笑元素,總之它是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乏味體驗”;《Variety》則犀利地揭露了本片的局限并記錄下了它獲得的糟糕反應,記到“這部電影對美國政治和社會話語的獨特評論,并沒有讓一些國際觀眾感到震撼,多人在放映過程中陸續退場”。
《愛丁頓》將所有已知的美國社會問題奇觀化,扮左打右,飾右諷左,用更大的陰謀論來攻擊陰謀論本身,本可以更復雜的結構關系被一鍋燉,戲謔成為唯一的方法,配上精致但毫無新意的視聽,然后最后還是淪為了一種絕望的論調,身份的轉變逐漸淪為無謂的瘋狂,為一種糟糕的類型片服務。艾斯特既然已經決定將所有沖突全部囊入他的攻擊范圍,那又憑什么繼續對亞裔的問題視而不見呢?
通過舊時的影像范式來調侃新興媒介,卻在選題和文本上重新落回其圈套,方法與態度上令人作嘔。他不試圖表示任何一種關心,冷酷地宣判了價值的死刑。完全依賴于觀眾對美國的判斷來獲得人物動機,而我們憑什么與他們一起墮亡?我們絕不需要這樣的電影,開場前對于A24的噓聲是如此的恰如其分。艾斯特的上一部作品《博的恐懼》已經是一場失敗,而《愛丁頓》似乎并不能挽救已經深陷泥潭的他。
《一種浪潮》
之后簡單提一嘴并沒有獲得太多關注,也并不算知名,而且確實也不是很好看的一部影片:戛納首映單元的,塞巴斯蒂安·萊里奧導演的《一種浪潮》。
本片以歌舞片的形式改編了真實發生在智利某大學的一場女性主義運動。導演當然是精明地試圖全知和偽包容地展示一次女性主義革命的視角,甚至插入元電影的片段來自嘲自己的男性身份,但顯然這種嘗試和歌舞這種形式互斥,浮華的美術效果和女主用力過度的肢體和表情演出,讓電影看似一場歌舞秀或舞臺劇的錄像。
革命的演繹方式本身是反革命的:虛構的英雄悲劇主義成為一種個人崇拜的前奏,雖然本意是想要呈現核心的類型;缺乏任何審慎策略和內部群體的交涉導致女主的思想轉變淪為一種合群的強迫。浪潮-水波-音波-光波呈現美學和符號上的高概念,可惜完全未被展開,直到最后才匆匆呈現夸張的現象。
《風林火山》
華語影迷所期待多年,從立項至今已經過了整整十年的麥浚龍導演新作《風林火山》延續了《愛丁頓》的兩極分化口碑。
因為入選午夜展映,在意料之中的每日末場的延遲之后,放映結束時已經接近凌晨三點。在各路謠傳以及反復跳票脫檔的刺激之下,眾人被抬高的期待似乎沒有得到滿足。
從盧米埃爾大廳走回住所的路上,所處可見同樣剛散場的觀眾聚眾吐槽該片,不止是豆瓣評論區,目前在海外的社群上也是清一水的差評。《風林火山》在表層文本上大量借鑒了傳統香港警匪片的情節,包含了復雜的人物關系和高速的節奏,配合眾多動作戲及槍戰場面,然而在影像風格和視聽創意上卻顯著與過去為人所熟知的經典名作與眾不同。
對于眾多失望所歸甚至轉憤怒而辱罵的同場影迷來說,最致命的短板在于敘事的缺失:導演沒有梳理清楚過于紛亂且數量眾多的人物,也并未完整交代故事的全部背景,在很多時候時候令人無法分清人物的所屬以及故事的走向,甚至絕大部分人物的動機也未被完全闡述。所以非常理解對重視邏輯關系以及偏好傳統敘事風格的觀眾來說,《風林火山》只會令人一頭霧水,并且最后也無法給出某種讓人茅塞頓開的答案。
但,情節真的是考量電影最重要的因素嗎?我想不是,也不該是。不管是否有意或是條件迫使,無論相信初剪版本長達七個小時的傳聞,我完全承認當前版本的《風林火山》并沒有成功講好一個故事,但脫離了常規所能理解的架構之后,那些高度風格化和純粹美學化的影像才能夠已最赤裸的狀態暴露,甚至可以稱得上是麥浚龍本人的一次自我暴露。
影片的核心似乎講述一場富豪次子對失蹤長子所發起的奪權戰爭,以及因公司的黑色業務引發的與警察之間的沖突。而絕非巧合的是,導演麥浚龍本身則也出自名門貴族:其父麥紹棠為著名但飽受爭議的企業家,而麥浚龍則為家中次子,與片中主角同樣有一位兄長麥浚翹。作為歌手與本世紀初出道的他在本部影片中所提及的部分主題與地點,事實上也與他過去所發布的眾多歌曲有所關聯。
在鋪天蓋地襲來的差評甚至極差評中,陀螺分隊的嘟嘟熊老師和我都逆風給出好評。
全片全程維持著黑白為基本色的底調,并時常配以扎眼的紅色作為令人警覺的搭配。在劇本的破碎和殘缺之下,《風林火山》反而讓它最大的特色更為顯著,那就是一種純粹的概念美學:被高定西裝和各類時尚制服所包裹的大牌明星身軀,工業和金屬所構造的日式極簡冷淡的室內布景,浮夸的人物行為及角色設計如同賽博朋克游戲中的NPC,在坂本龍一所參與制作的音樂和幾處安藤忠雄式的建筑結構下,影片本身被浸泡在完全虛構的新媒介審美之中。
而一系列的災難和吻合類型片骨架的殺戮則讓一切的浮華成為最血淋淋的反諷。當然是自我沉溺和某種意義上的藝術家自戀式的,但是麥浚龍依然通過這樣一部作品完成了對資本以及當代泛濫的審美的自嘲和審判,可惜或許他過度風格化的方法終不會讓絕大部分觀眾買賬,即便我依然深信這是一部在很多層面上極為特殊且重要的作品。
今日的觀影似乎格外令人疲憊,或許與飄著小雨的陰天有所關系,也或許是從早上不到九點開始的第一場直到凌晨三點結束的最后一場之間的時間跨度之大,但也有可能是今日兩部話題度極高的影片都收獲了相當兩極分化的評價。但我想這是一件值得鼓勵的,極為正常的現象,只有在我們更有勇氣,鮮明堅定地表達自己的喜好之時,我們才能更有動力去開誠布公地討論,加深相互的理解。但是與此同時,對彼此表示足夠的善意,尊重任何不同的意見,是一切所能夠繼續行進下去的前提。
我僅代表我自己,至少從不認為自己代表某種權威,或占據某樣高地,與所有的讀者平等的同樣只是愛好電影的影迷而已。也期待在《愛丁頓》和已經收獲龍標的《風林火山》在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后,繼續心平氣和地討論。
電影節還將繼續,就讓我們收拾心情,一起繼續看電影吧。寫到這里天也快亮了。
5.17看什么
主競賽《雷諾阿》
主競賽《新浪潮》
主競賽《去死吧,我的愛》
一種關注《街頭頑童》
一種關注《瘟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