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如何辨別蠱中毒
蠱中毒其實是有一定的特征的,如果發現了這種特征可以判斷為蠱中毒,并及時采取相關措施進行醫治。
蠱屬于有機物毒素,因此用有機物作為中毒與否的試劑最為合適。
首先可以用黃豆來辨別,讓患者生吃下黃豆或者是黑豆,如果在咀嚼的時候,沒有感到那種豆腥味,很有可能就是中了蠱毒。
第二種方法就是取一點甘草,用火稍微炙烤一下給患者咀嚼并咽下,如果沒過多久患者就嘔吐出腥臭的液體,則說明中蠱毒的概率很大。
最后一種方法就是用煮熟的的雞蛋或者鴨蛋,只取蛋清部分,讓患者將蛋清含在口中,過一段時間后取出,如果蛋清變成黑色,也可以推測出患者中了蠱毒。
關于蠱毒的防治,主要靠兩方面,第一是預防,第二是治療。
首先說說如何預防,當外地人前往苗族地區后,一定要多加觀察。
比如哪家人特別整潔,家里收拾得一塵不染,尤其是房頂上連蜘蛛網都沒有,則這家人很有可能就是養蠱的。正是因為他養蠱,所以連蜘蛛都無法靠近,這便是特征之一。
另外,如果苗族人在提供餐飲的時候,無論是茶水飯菜,一旦發現他們有彈指或者用筷子敲動的的動作時,就要有所警惕。
這時候可以向他們詢問,莫非此中有毒?
主人見自己的伎倆被識破,就會認為對方也是行家,不敢輕舉妄動,于是就會放棄下蠱的計劃。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大蒜,在苗族人家吃飯之前可以先吃一些大蒜,如果飯菜有蠱立刻就會嘔吐,如此一來就能判斷出是否下蠱,主人見狀也就不敢繼續加害了。
與此類似的方法就是用荸薺,南方也叫做馬蹄,將其切成片然后曬干,每天清早起床后就著清水將荸薺片服下,也可以起到和大蒜一樣的效果。
最后一種方法就是在苗族地區絕不飲酒,因為酒是當地下蠱的一種很常見的媒介,不喝酒就能免去相當一部分中蠱毒的威脅。
那么一旦中了蠱毒該如何治療呢?如果是那種不太厲害的蠱毒,普遍的方法是用雄黃、菖蒲和蒜子三味藥材混合在一起,就著熱水服下,這樣有可能通過排泄將蠱毒排出。
當然這種方法略顯粗糙,對于一些疑難的蠱毒無效,還得具體分析,這一點在古籍上有不少相關的記載。
上個世紀于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本叫做《五十二病方》的醫術就是其中的代表,由于長沙與湘西苗族地區接近,當地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了針對蠱毒的醫術。
比如用蝙蝠入藥,或者用處女的天葵等等,雖然不一定證明是有效的,但至少說明古人們對蠱毒的治療在做著相應的探索。
而明代的《本草綱目》對于蠱治療的記載則更為詳細,《本草綱目》一共記錄了三百六十多種中草藥,其中有四十多種都對蠱毒有著一定的治療效果。
比如赤箭、靡蕪、衛矛都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李時珍為了撰寫這部奇書,走遍了天涯海角,對蠱毒也有很深的研究。
而清代也出現了一些被證明有一定效果的民間奇方,比如其中一種是服用草藥。
這種草藥是本草綱目里沒有提到過的,在古書中被稱為嘉草。
另一種方法稍微復雜一些,是制作治療蠱毒的藥丸。具體成分是用烤干的桃子皮,再加上麥麩和盤蜇末,統統弄成粉末狀,然后用米湯和成泥狀,最后搓成棗子大小的藥丸,即可治療蠱毒。
為何人們從古至今對蠱術敬而遠之
根據上面的描述,想必各位讀者對于蠱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也知道了一些預防和治療的方法。那么為何從古至今的人們普遍對蠱術敬而遠之呢?我們可以從一篇著名的古文中得到一定的啟示。
這篇文章就是《捕蛇者說》,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由于這篇文章入選過中學課本,想必大家對它都不會感到陌生。
這篇文章提到在湖南省的永州地區有一種毒蛇,其毒性酷烈無比,甚至它經過的地方都會散布毒素,導致草木枯萎,而人或者畜類被這種蛇咬了以后,基本是必死無疑。
不過這種毒蛇卻并非一無是處,因為它雖然毒性很強,但卻可以入藥,治療很多的疑難雜癥。當時京城的達官貴人以及皇親國戚對這種毒蛇很是依賴,于是御醫們就開出高價,讓永州當地的百姓去冒著危險捕蛇。
當時捕蛇行為基本是要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因為一旦被蛇咬了就無藥可救了。
但是沒有辦法,雖然永州天高皇帝遠,但當地的官員卻橫征暴斂,各種苛捐雜稅不斷。
永州的百姓活不下去,因此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去拼命捕蛇。
后世的人讀了這篇文章以后,大多認為這是柳宗元虛構的一個故事,其實并沒有這么厲害的毒蛇,他這么寫只是為了做一個比喻,用毒蛇指代苛政猛于虎。
事實上這種毒蛇是真實存在的,柳宗元所寫的內容并非是空穴來風。
宋代有一部作品名叫《續資治通鑒長編》,其中寫道:北宋年間,朝廷命令永州地區的“畜蠱之家”搬遷到荒郊野外,不允許他們和正常的農戶住在同一個村子。朝廷不需要他們服徭役,而且也可以不用繳納稅賦,但是他們不得和普通人通婚。
上文中所說的的“畜蠱之家”,便是以養蠱為生的家庭,而他們要養蠱的話,毒蛇肯定是少不了的,因此可以證明永州地區確實是有毒蛇的,柳宗元寫的故事并沒有虛構的成分。
誠然,捕捉毒蛇的人確實有一部分是用它們來換錢,補貼貧困的家庭,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抓蛇用來養蠱的,這一點史書中也有記載。
有一些捕蛇的人,抓到毒蛇后并不會立刻賣掉,而是留在自己家里養蛇蠱,甚至會將養完之后失去了毒性的蛇充當毒蛇去賣。
由于永州接近湘西之地,屬于苗族和漢族混居的地區,當地養蠱算是比較發達了,已經有相當的規模了。
普通的老百姓對其自然是有所恐懼,后來朝廷借著收毒蛇一事,也對當地養蠱的行為有了更深的了解,明白了它的危害性。
由于養蠱人有很強的下毒能力,不僅嚴重危害了當地的治安,也對朝廷的統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因此從宋朝開始,官方便對養蠱的人進行一定程度的打擊。
不過蠱術畢竟過于神秘,而且可以害人于無形之間,當地官府雖然打擊養蠱的人,但是難免會遭到一定程度的報復。
再加上養蠱的人大多是苗族人,他們本來就對漢人政府有一定的敵視,單純的打擊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激化矛盾。
后來官府干脆不再管他們,因為也確實難以禁絕,于是就讓這些養蠱的人的人遠離普通農戶,畢竟他們也不是多數群體而只是少數人,因此也就隨他們去吧,只要不影響普通人的生活就聽之任之。
不過雖然在實際行動上不再對他們進行打擊,但是在輿論方面,政府肯定會對養蠱進行相當程度的負面的宣傳。
比如宣稱養蠱必然是為了害人,或者夸大蠱毒的癥狀等等,這些輿論上的攻勢也是非常有效的,一些對養蠱不怎么了解的老百姓在聽到這些宣傳后自然對養蠱敬而遠之,而且也對養蠱的人加以排斥。
朝廷雖然難以用實際的手段對養蠱進行杜絕,但最終依靠宣傳攻勢讓養蠱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洪水猛獸,讓它流行的圈子越來越小,生存的土壤也越來越小,最后只能在小圈子里流行了。
按照歷史上的記載,似乎在唐朝時代養蠱還是比較流行的,但是到了宋朝,逐漸就被邊緣化了,養蠱這一行為也被邪惡化了,成為老百姓眼中比較厭惡的東西。
隨著近現代科學的發展,養蠱這種傳統而神秘的行為更是被科學界所抨擊。現在在傳統的苗族地區,大部分人家也都會通電以及網絡,老百姓在接受了科學的洗禮后,對于這些超自然的神秘學說嗤之以鼻。
此時若是還有人公開養蠱,那他在大家眼里肯定會成為一個異類,無法被眾人所接受。
其實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養蠱這種行為的目的確實是以害人居多,但蠱術并非只能害人,其實它也是苗族傳統的醫術,和漢族的中醫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是被心術不正的人利用了而已。
對于接受了現代教育的人來說,其實也沒必要談蠱色變,以一個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即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