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而努力奮斗。”在家門口的白墻上,陳贊文分別正手、反手寫下這句話,雖是一次書法“炫技”,但也是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初心所求。
【人物簡潔】陳贊文:安仁縣政協委員、安仁藥膳食俗代表性傳承人
陳贊文。(李崎瑜 /攝)
郴州安仁,素有“南國藥都”之稱,百草皆為藥,這里有句老話:“藥不到安仁不齊,藥不到安仁不靈,郎中不到安仁不出名。”
向安仁百姓問起當地名醫,總是能夠得到一連串答案。其中,“胡子爺爺”陳贊文顯得尤為特別。今年81歲的陳贊文須發皆白,長髯垂胸,不同于“學院派”的醫者,他長于山野、學于民間實踐。
陳贊文家門口晾曬滿地的中藥材和墻上的書法。(李崎瑜 /攝)
“他看山是座藥庫”
安仁人信奉一條真理:“不為良相,寧為良醫”,當地人人可脫口而出“兩腳站不穩,要吃吊馬墩”“一夜無眠,要吃倒水蓮”等醫藥俗語。陳贊文就是在這種濃厚的中藥文化氛圍中長大的。
“8歲的時候就跟著大人上山采藥,就開始認藥了,10歲的時候就能認出一百多種草藥,說出它們的功效。”陳贊文從小便跟著家中長輩上山采藥,在他兒時的記憶里,空氣中總是彌漫著泥土與草藥的芬芳。“這是牛蹄風,治風濕的;那是月風藤,活血通絡……”長輩的指點如春風化雨,在他心中播下中醫的種子。
在陳贊文家的大門上,貼著一副含有十二生肖對聯,每一肖都對應著一味藥,這是他根據自己多年采藥行醫的經驗創作出來的,他會對來訪的客人介紹:“‘赤蛇倒退癢止’,這藥是止癢的,‘虎耳’‘兔耳’是消炎的,‘豬婆葉’也是藥,可以排熱……”
作為民間藥師,從采挖、切碎、晾曬、配方、熬煮等工序都是自己一個人完成,陳贊文在不斷地實踐中積累經驗,把祖傳方子加以改進,對各種風濕和骨頭類疾病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治療方案。
有人稱陳贊文是一部安仁草藥的“活藥典”,別人看山是山,他看山卻是座藥庫。陳贊文對滿山的草藥有感情,也憂心過度挖采所帶來的資源衰減。“山上原本有1200多種草藥,如今只剩800多種。”他還發起“少挖多種”的倡議,帶領村民種植藥材,標記珍稀藥材生長地。
《文史博覽·人物》2025年第4期 《八旬陳贊文嘗百草》
千年藥膳的創新傳承
真正讓陳贊文名震湘南的,是他傳承改良的“草藥燉豬腳”秘方。
春分時節,安仁人有“吃藥開耕”的習俗,喝一碗草藥豬腳湯,既能祛寒旺血,又能強筋健骨。這鍋被當地人譽為“天下第一湯”的黑色濃湯,需用牛蹄風、月風藤等三十余味中藥,與豬腳、黑豆在砂鍋中慢煨三天兩夜。
這道民間盛行的藥膳,在陳贊文手中衍生出二十四種時令配方,他還在繼承古法的基礎上,根據現代人體質變化,對配伍進行了微調。“過去安仁人耕作辛勞,湯藥偏重祛濕散寒;如今人們久坐少動,我增加了活血通絡的成分。”“有病就治病,沒病就強身健體。”
吃草藥燉豬腳前,陳贊文還會往碗里加一點甜酒糟作藥引子,加點米酒放在里面,“米酒能夠作為藥的引子,春天濕氣很重,吃了這個更能夠御寒,加點米酒進去更能夠擴張血管,更能夠把藥帶到四肢去”。
如今,陳贊文的小院成了安仁的文化地標,他的“草藥燉豬腳”登上了央視《中國味道》,他的故事被寫成書、拍成紀錄片。每年春分前后,各地游客慕名而來,只為品嘗那碗黑褐色的濃湯。大家喝著湯,聽著他講述中醫養生之道,恍若穿越回神農嘗百草的遠古時光。
“中醫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庫,不能在我輩手中失傳。”陳贊文在傳承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積極參與“趕分社”等民俗活動,將藥膳制作、草藥辨識融入其中。還在自家老宅辟出神農傳習所,義務教授小孩子認藥識藥,根植安仁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年輕人傳承中草藥文化。
健康不僅是體魄還有心靈
走進陳贊文的小院,所見之處都鋪滿了各式各樣的中藥材,一進門便被藥香所環繞。
屋內,陳贊文留出一間房專門作為診室,一張斑駁的木桌,幾本泛黃的醫書,角落的砂鍋熬著湯藥咕嚕翻騰,柜中陳列著各色草藥標本,不少患者正等候看診,滿墻的錦旗倒是格外醒目。
有熟客專程從湘潭趕來,剛一走進屋內,陳贊文看見來人便熟稔地交代一旁的徒弟:“給王老師準備的藥標注了名字放后面了,直接取給他就行。”
“雖然已經八十多歲了,但腦子比我們很多年輕人還靈活,記性好,身體健朗著呢,門口曬的藥材大多都是老人家自己上山采回來的,我們爬不過他。”徒弟笑道。
親友們都評價陳贊文是個“老頑童”,年紀大把了但就是“閑不住”。
“行醫不為名利,只為解人疾苦。”陳贊文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他記住了每一個來訪患者的病癥,時常將他們的身體狀況記掛在心里,看診、開方、備藥,經常忙到深夜。
樂善好施的他,新冠疫情期間在家門口架起了大鍋,免費提供藥膳,還一度申請要去抗疫前線做志愿者,“我人不去,心意和藥草也要寄過去!”被旁人勸下后,他又致力于研究“冠肺藥方”,捐藥方、捐草藥,完全停不下來。
近年來,作為藥膳食俗傳承人,陳贊文在全國各地推廣安仁中醫藥文化和神農文化,“讓安仁藥膳能開到各地”成為他的新愿景。
作為縣政協委員,他用腳步踐行履職使命,主動參與調研,積極撰寫提案建議,助推當地打造了神農文化街區。
除了采藥、看診以外,陳贊文還有不少興趣愛好,他拉得一手出色的二胡,心愿是想成為一名演奏家,曾被縣花鼓劇團選中,成為劇團的專業二胡手。他會“地躺拳”和硬氣功,在劇團又被稱為“江湖人士”。
“來拜師不僅是學習中醫和藥膳,也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健康不僅僅是要有強健的體魄,還要有強大而開闊的心靈。”這是陳贊文傳授給徒弟的竅門,也是他想以身向世人展示的道理。
偶爾興起,他也會揮筆灑墨進行書法創作,屋門口的一行大字正是他的“得意之作”,“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而努力奮斗”。正手一行,反手一行;既是初心,也是畢生所求。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李崎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