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存在著很多超自然的事件,這些神秘且難以用科學解釋的事情,讓人們熱衷于探究其中的奧秘。
其中古老的苗族蠱術就是最吸人眼球的,許多影視以及文學作品中都有它的身影,許多人也對其津津樂道。
那么蠱術究竟是什么呢?它又有著怎樣的歷史?下面我們就來系統地介紹一下。
蠱術起源初探
首先蠱術并非發源于苗族,而是產生于中原,只不過后來在苗族被發揚光大了。
這是一種很古老的法術,至于它究竟產生于什么時代,如今已經難以探究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周代以前,就已經存在蠱這種說法了。
不過當時并沒有系統的蠱術,而蠱指的是在自然環境下產生的神秘毒蟲。比如糧食存放過久會發霉變質,則會產生飛蛾等等。
后來到了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產生了比較系統的蠱術,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蠱術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比較廣泛地流傳開來。
關于其基本操作,《本草綱目》對這部著作有著詳細的介紹。具體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抓一百條毒蟲,然后將它們關在一個密封容器中,毒蟲們經過相互殘殺,最后活下來的那只“勝利者”就叫做蠱。
由于這是本草綱目中的內容,因此可以得知,蠱術并非只能害人,也有治病救人的功效。
很可惜蠱術中醫術的成分卻沒有發揚光大,而害人的功能則被那些心術不正的人利用起來,這也成了人們談蠱色變的原因。
養蠱的人通常會將準備好的蠱蟲悄悄放入受害者的食物或者飲水中,當他服下后,就會染上蠱毒。
蠱毒發病有急有緩,有些受害者會在短時間內產生癥狀,也有些蠱會在人體內潛伏數年之久。
按照現代醫學觀點來看,這些癥狀就是由蠱蟲體內的病原體引發的。
蠱術傳入苗族后被發揚光大
不過蠱術在中原并未成為主流,其發展程度遠不如與中醫學有很深聯系的毒術。反而蠱術在傳入南方的苗族后,得到了深遠的發展。
關于蠱術究竟是何時傳入苗族,何時被發揚光大,這些難有定論,但至少在唐朝時期,苗族蠱術就很有名氣了。
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其作品《送客春游嶺南十二運》中,對嶺南一帶的風俗做了介紹,他提到在當地要多加注意,應該做到“需防懷中蠱,莫受囊中珍”。
這就是為了提醒前往當地的中原人,一定要提防害人于無形的苗族蠱術,可見這在當地是非常盛行的一種手段了。
據記載,苗族人中的女子尤其擅長蠱術。由于漢人對當地苗族女子多有欺凌,因此她們經常使用這種手段進行報復,也讓漢人中的權貴多有忌憚。
由此可見,蠱術在苗族變成害人之術也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正是由于苗族人受到迫害,所以才發展出蠱術作為獨特的反擊手段。
另一方面,苗族人的內部也并非是鐵板一塊,掌握了蠱術的人在族內的斗爭中也會使用它們。
隨著受害者增多,久而久之,在苗族內部掌握蠱術的人也逐漸會受到孤立乃至敵視。到了近代,苗族蠱術也逐漸開始式微,最后基本消失了。
蠱術的詳細介紹
苗族蠱術的種類有很多,比較常見的有蟲蠱、蝎蠱、蛇蠱、犬蠱、蛤蟆蠱等等。雖然現在可以確定蠱術并非是超自然的法術,而是有實體的,不過自古以來蠱術普遍還是被認為是一種無形的東西。
傳說蠱術可以隔空移動,害人于無形,也可以自由變換,似乎是有一定智能的類似于鬼怪的一種東西,甚至蠱術的釋放者還可以通過意念力遠程進行操控。
其實這屬于將蠱術過度神化了,蠱術其實就是毒的一種,只不過是利用動物而非植物,蠱術的釋放者根本無法操控蠱蟲。
更有甚者,傳聞說蠱術可以控制被害人的思想,使其成為聽命于施放者的傀儡,那就更加是無稽之談了。
那么蠱的具體制作方法是怎樣的呢?
蠱術作為苗疆秘術聲名卓著,很多人都對其深信不疑,在苗族地區,甚至有“無蠱不成寨”的說法。
據說到了苗族地區,女人比男人威脅還要大,尤其是見到了年輕的寡婦更要格外留心,因為她們極有可能是蠱術師。
如果外鄉人入了她們的法眼,這些女子就會暗中把蠱蟲下到受害人的飲水或者食物內,很快他們就會染病,而且一般的醫生根本無法醫治。
這時候,有些當地人就會冒充見多識廣者為你指點迷津,其實他們就是蠱術師請來的托。
他們會對中了蠱術的外來人說,你這是中了蠱術,非要蠱術施放者才能醫治,結果受害人就不得不被蠱術師控制,淪為她們的奴隸。
這些女蠱術師最常使用的蠱蟲是蝎子或者蜈蚣,而毒蛇和蛤蟆因為體型大一些因此不太好控制,也難以起到隱蔽的效果。
她們將蝎子或者蜈蚣捉來以后,一般是養在瓦罐里,為了增強其毒性,她們會用自己的天葵之血對蠱蟲進行喂養。
這樣一來,得到的蠱蟲要明顯大于常見的毒蟲,另一方面這也是讓自制的蠱毒產生一種獨特性,因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無法解除。
等蠱蟲養成后,用火加熱瓦罐,將蠱蟲烤死并烘干,最后再用石杵將其碾碎成粉末狀,這樣蠱就制作好了。
平時蠱術師將這些粉末藏在自己長長的指甲內,一旦有了釋放目標,則在對方的茶碗或者飯碗內輕輕一彈,蠱術就算釋放完成了,只等對方中毒即可。
具體的釋放方法也很有講究,根據目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對策。比如用兩根手指彈出粉末,那就只是用來懲戒對方或者打算奴役對方,這樣釋放的蠱術是可以被治好的。
但如果用三根或者四根指頭彈出粉末的話,那就是大劑量蠱毒,中之必死無疑,無法解救。
除了那種為了奴役對方而故意害人的情況以外,苗族人釋放蠱毒的目的通常是為了復仇。而具體到女子而言,這種仇怨則多產生于男女感情,女蠱術師因愛生恨,因此要用殘酷的手段折磨負心人。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多個女子之間互相競爭,為了干掉情敵,她們會用自己煉制的獨門蠱蟲去暗害對方。大家使出渾身解數,失敗的一方則會死得慘不忍睹。
苗族還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蠱術,比如泥鰍蠱就是其中的代表。
具體制作方法是先抓來一只普通的泥鰍,放在清水中飼養。之后在清水中加入竹葉作為藥引,再放入自己配置的蠱毒。
久而久之,這只普通的泥鰍也會沾染上毒素,成為一只毒泥鰍。
此時再將這只有毒的泥鰍做成菜肴給被害人吃下,讓他中毒。
具體癥狀是受害者會感覺自己的腹中似乎有一只真的泥鰍在游動,一會頂到自己的嗓子眼,一會又頂到自己的肛門處,又一會則會頂到肚臍眼,簡直是苦不堪言。
中了泥鰍蠱的病人,既吃不下飯,又排泄不出,最后會腹大如斗,而四肢羸弱,面黃肌瘦,死得凄慘無比。
還有一種比較有特色的蠱術叫做石頭蠱,這種蠱術是將蠱毒制成液體,然后將一粒小石子放進去浸泡一段時間。
等石子吸收了毒性后,偷偷放在受害人的食物中。石子進入受害者的胃里后,會逐漸吸收體內的各種物質以及食物殘渣,小小的石子逐漸變大,最后形成巨大的結石。
受害人會感到腹脹難耐且無比便秘,且食欲不振,營養不良,不出三年便會死亡。
當然,若說到苗族蠱術,不能不提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金蠶蠱,這也是最厲害的蠱術之一。
這是一種水火不侵的蠱毒,據說烈焰炙烤也不能將其滅殺,在苗族內部也公認它是最厲害且最難以去除的蠱毒。
中了金蠶蠱的人,胸腹內會疼痛不已,不出七日就會七竅流血而死亡,只要中了金蠶蠱,基本是無藥可醫。
其實除了苗族,壯族也有本族特色的的制蠱方法,他們將其稱為癲蠱和疳蠱,但是威力遠不如苗族蠱術。
所謂癲蠱就是會讓人癲狂,制作方式比較簡單,一般是把毒蛇埋在地里,等尸體腐爛后取病菌和毒素毒害他人。
而疳蠱在廣西地區比較常見,制作此蠱最好要在端午節前后,這個時候陽氣最為旺盛,制作出來的蠱毒效果最好。
蠱師會在端午這一天將蜈蚣、螞蟻、毒蛇、蚯蚓等等蛇蟲烤干,然后研磨為粉末,最后再將自己的頭發燒成灰加進去,完成后放置在暗室內,供奉于他們所信仰的神像面前,這樣蠱毒就制作好了。
釋放的方法倒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一般也是放入受害者的飲食或者飲水中,受害者服下之后會出現腹脹、腹痛、嘔吐、腹瀉等癥狀,其實和痢疾差不多。
當然壯族也有致命的蠱毒,比如腫蠱。
腫蠱顧名思義就是會讓人全身腫脹,同時會神志不清,仿佛被鬼上身或者是中了邪一樣,有時候患者會自殘,乃至自殺身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