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十三年(778年)七月,代宗為安葬貞懿皇后獨孤氏,下令在章敬寺后面營建陵墓。代宗時常前往陵地巡視,群臣無人敢阻。右補闕姚南仲上疏進言,認為長安城是皇帝的居所,象征著國家的核心。章敬寺北的位置位于長安城的寅位(東方偏北),被認為是皇帝本命所在的重要方位。他認為,在此地修建陵墓不僅違背了風水上的禁忌,還會影響皇帝的運勢和國家的安定。姚南仲進一步闡述了葬禮的意義,強調“葬者藏也”,即葬禮的目的是為了隱藏逝者,避免外人窺探。唐代宗被姚南仲的奏疏打動,采納其建議,更改陵墓選址。大歷十三年(778年)十月,貞懿皇后去世三年后,代宗才同意葬于莊陵。
3.貴妃崔氏(?-757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父崔峋,為秘書少監。母韓國夫人楊氏。天寶年間,唐玄宗寵幸韓國夫人的妹妹楊貴妃。當時,韓國夫人楊氏的權勢,冠于皇親國戚。代宗為廣平郡王時,玄宗擇選韓國夫人的女兒崔氏為郡王妃。崔氏容貌極其出眾,但為人專橫嬌縱,為代宗生下鄭王李邈、召王李偲和升平公主。
天寶五年(746年),冊為廣平郡王李俶妃,禮儀非常盛大。起初,崔妃挾母親家族之勢,性情悍妒、驕恣頑劣。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叛軍攻陷西京,崔妃的母族在馬嵬驛之變中被誅殺。廣平王和崔妃跟隨父親太子李亨到達朔方靈武,但恩顧漸薄。至德二年(757年),廣平王收復西京,崔氏則在回京后病逝。
唐德宗李適
1.皇后王氏(?—786年):秘書監王遇之女,生母鄭氏。李適為奉節郡王時,娶王氏為妻。天資聰慧,美艷無雙,很得李適的寵愛。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一生恪守婦道,賢明豁達,是標準的賢內助。不久,王氏下一子,取名李誦(即唐順宗),因此“特承寵異”。寶應元年(762年),生育李適的長女唐安公主。779年,李適即位,為德宗。冊封王氏為淑妃,排在眾嬪妃之首,立長子李誦為太子。
涇原兵變時,王淑妃將傳國玉璽系在衣帶上,跟隨德宗逃到奉天避難。德宗很是感動,但唐安公主在逃難途中病逝。貞元二年(786年),王淑妃得病。十一月,唐德宗冊封王淑妃為皇后。當天,王皇后崩逝于兩儀殿,謚號昭德。貞元三年(787年)五月,王皇后安葬于靖陵。宰相韓滉作哀冊,同平章事張延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柳渾奉敕撰《昭德皇后廟樂章》。因文辭欠佳被德宗留中不發,改命翰林學士吳通玄重撰。永貞元年(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繼位,為唐順宗,將生母王氏與德宗合葬于崇陵。
2.惠妃趙氏(768-804年):甘肅天水人,貞元初年(785年),以良家子身份采選入宮。性情婉順守禮,通曉詩史,姿色出眾(比唐德宗小26歲)。貞元二十年(804年)六月病逝,年三十七歲。按照禮儀,葬于京兆府萬年縣灞城鄉辛店原。
3.貴妃王珠(生卒年不詳):其兄王承升,是德宗李適做太子時的朋友。貴為太子,李適自然是詩酒風流。而王承升是長安大戶,世代為官。二人詩詞曲畫,各自相矜;投壺射鵠,又互相風標。王承升好琴,德宗也好琴,引為知音。一次,李適到王承升家喝酒,見到了撫琴動操、傾城之貌的王承升妹妹王珠。回去后,得了相思病。
從此食不甘味,寢不安枕。代宗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來兒子為著王承升之妹的絕世姿色相思斷腸。隨即宣旨,納王珠為太子貴嬪。不料,王珠不愿入宮,施了緩兵之計。說等太子李適繼承皇位,再進宮侍侯。原配王皇后去世,德宗每天愁眉淚眼。這時,宦官提醒他:皇上怎么把王珠忘了?德宗才猛然想起了王家美人。令翰林學士吳通玄,到王承升家中,宣王珠立即進宮。此進的王珠,越發長得風姿綽約,艷麗迷人了。
王珠進宮后,德宗把她當珍寶一般捧著。冊封她為貴妃,極力討她歡心。每夜臨幸王貴妃宮中,見她膚如凝雪,溫婉如玉,真是又愛又憐。為逗美人歡心,他把宮中收藏最好的寶珠,串成衣服,賜王貴妃穿著。粉面脂香,襯著珠光寶氣,不似天仙,勝似天仙。德宗看了,不知如何寵愛才好。德宗雖然對王貴妃極盡寵愛,賞賜豐厚,王貴妃內心卻并不歡愉。自從進宮后,原本天真爛漫的少女,變得整天不茍言笑,蛾眉緊鎖。為逗美人高興,德宗命人建造一座水晶樓。人行室中,影在四壁,氣派非凡,窮極華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