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特朗普急切尋求與中國對話的背后邏輯
這回,特朗普是真的坐不住了。他在公開場合明確表態,希望能夠促成與中國的協議,并且表示只要中方有意愿,他可以馬上飛到中國。自從中美聯合聲明發布之后,特朗普的態度為何會發生如此大的轉變?他是真心想改善中美關系,還是另有其他目的呢?
在5月15日這一天,特朗普于橢圓辦公室接受了福克斯新聞的采訪。當被問及是否愿意和中方高層進行會面時,特朗普直接回應道:“當然愿意,我甚至可以立即前往北京,中美關系的和諧對美國至關重要。”
如果把這句話放在半年之前,或者換作其他美國總統來說,可能只是一種外交上的常規禮節。然而,從一向強調“美國優先”的特朗普口中說出這樣的話,瞬間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討論。
今年1月,特朗普帶著“復興美國制造”的口號再次入駐白宮。在他的領導下,他的團隊隨后針對國際社會展開了一系列的強硬行動。他們先是將談判日程排得滿滿的,同時向幾乎所有的主要貿易伙伴施加壓力,而且首先拿那些“容易妥協”的盟國開刀,快速達成一些示范性協議,然后再與中國、歐盟這樣的“硬骨頭”較量。
這種“分化-各個擊破”的策略看似無懈可擊,但很快讓特朗普陷入了困境。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這些在安全領域與美國關系緊密的國家,在關稅問題上卻紛紛拒絕大幅度讓步。再加上關稅政策帶來的反作用,導致美國國債連續下跌,長期收益率不斷攀升,華爾街的反應速度遠超白宮的預期。
特朗普團隊曾經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在“4月2日美國解放日”之前敲定200份貿易協議。結果話音剛落就被《紐約時報》嘲諷道:“聯合國成員國才190多個,美國難道還想逼火星簽協定嗎?”
更讓美國內部無法接受的是那套自以為高明的“對等關稅”公式——美國對某國貿易逆差 ÷ 自該國進口額 ? 50% = 新關稅稅率。表面上聽起來像是經過精密計算,但實際上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指出,按照這個公式,美國部分商品的進口稅率將飆升至120%—150%之間,高到足以讓全球供應鏈徹底改變方向,不是簡單重新談判就能挽回的。
這一系列的反應都表明,特朗普及其團隊其實是一群不懂經濟的政治人物。要知道,貿易戰如果僅僅是貿易戰,也許還能拖一拖,但如果牽連到資本市場,那就不是華盛頓輕易能掌控的事情了。
自從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美國國債市場出現了罕見的系統性波動。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突破5.2%,這是近20年來少見的高點。外資持倉比例連續三個月下降,日本、韓國、比利時等傳統買家大幅減持美債。雖然中國并未大量拋售,但接近10年來最低的持倉水平依然顯示出一種“去美元化”的趨勢。
在紐約交易員的小圈子里,早就不再稱呼特朗普為“Deal Maker”,而是更傾向于稱他為“Risk Spreader”(風險傳播者)。總之,華爾街的耐心已經到了極限。
高盛最新的一份報告分析認為,美國如果繼續將對華貿易逆差視為“國恥”,并用關稅粗暴調節,結果只會加速資本外流的趨勢。更重要的是,當中國不再增持美債時,美國財政部的借新還舊策略將會面臨“融資中斷”的危險。
所以,這才是特朗普急于“求見北京”的深層原因——并非因為愿意妥協,而是因為“財政告急”。
至于中方對特朗普的態度,實際上一直保持著一定的保留。畢竟特朗普的風格一貫是“今天說A、明天推B”。在他過去的四年執政期間,中美之間經歷了多次“談了又崩、簽了又變”的尷尬局面。因此,即便這次他愿意親自前往北京,也很難改變中國方面對他政策連續性缺乏信任的看法。
特朗普目前仍然抱著美國自二戰后積累的霸權慣性和優先特權的觀念不放,而中國始終秉持著公平的原則。前者想維持現狀但拒絕讓渡權利,后者則希望突破現有的體系。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次會談都不可能輕松得出結果,更不可能通過一次“登門訪問”就解決問題。
當然,如果特朗普能夠克服國內阻力,接受中國提出的談判條件,未來的中美關系仍存在一定的修復空間。但這必須建立在對等、互信以及機制保障之上的理性合作,而不是一次次的政治表演。否則,無論特朗普來多少次,也只是對著關上的門說話。你們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