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校長突然離任!中國石油大學搬走后,山東東營高校再遇挑戰
這幾天翻看山東石油化工學院的官網,發現院士校長徐春明悄悄卸任了。哎,作為一個混跡教育圈幾十年的老江湖,我不禁有些唏噓。**徐院士才來這所學校三年啊,就這么走了?**這背后的故事,恐怕比表面上看起來的要復雜得多。
回想當年中國石油大學從東營搬到青島那會兒,我就在想:東營這地方,沒了211高校,教育底氣往哪擱?當地人心里那個滋味,跟五味瓶似的。后來好不容易把中石大勝利學院轉設成公辦本科,又請來了徐春明這樣的重量級院士坐鎮,算是給東營教育打了一劑強心針。
一個地方的高等教育資源,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這座城市的未來發展高度。看看青島,引進了多少高校?再看看東營,連唯一的211都留不住,這差距不就出來了嗎?
徐院士確實來得突然,走得也突然。但這三年,他硬是把一個剛轉設的新學校帶上了快車道。從零開始搞到年科研經費3200多萬,從無到有建了7個省重點實驗室,連碩士點都拿到手了。這成績單,放在哪個新建本科院校都能拍胸脯自豪了吧?
**我常跟年輕老師們講,高校發展最怕的是什么?是沒有核心競爭力。**徐院士這三年干的事,說白了就是給學校找準了定位——緊貼石油化工和新能源,直接對接當地產業需求。學生畢業能進勝利油田、海科集團這些大企業,家長能不放心嗎?
說實話,看到這個消息時,我第一反應是擔心:院士走了,學校咋辦?但冷靜想想,徐春明當初來,主要是用他的學術聲望和人脈給學校打基礎。**現在基礎已經打好了,班子也穩定了,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應該是內涵建設而非外部資源爭取。**這么看,交接班也是合理的。
我在東部某省高校待了大半輩子,見過太多學校為了爭資源、上排名使出渾身解數。但說到底,一所高校的根本使命不是堆砌光鮮的頭銜,而是培養符合地方需要的人才。山東石油化工學院這些年扎根東營,為當地培養了多少石化人才?這才是學校最大的價值所在。
院士校長固然重要,但學校發展的內生動力,最終還是要靠制度建設和文化積淀。這點上,我倒是挺欣賞徐院士的做派——三年時間,把該建的實驗室建了,把該引的人才引了,把路子指明白了,然后功成身退。
**高校發展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沖刺。**對山東石油化工學院來說,徐院士這三年堪稱起飛階段的加速器。接下來無論誰來接班,只要沿著既定的應用型大學發展道路走下去,這所學校的未來,我是看好的。
**一所好大學的成長,不僅需要名人效應,更需要久久為功的堅持和務實。**我相信,東營的教育追求不會因一個人的離開而停步,只會越來越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