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哪幾年,深圳有一個人物可謂大出風頭,他就是張核子,曾因“核酸帝國”引發廣泛爭議。
近日,張核子因旗下深圳核子華曦醫學檢驗實驗室起訴多地衛生健康部門再度登上熱搜。
自2024年起,張核子名下深圳核子華曦醫學檢驗實驗室陸續將莆田市衛健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衛健委等多地衛生健康管理部門告上法庭,索要口罩期間的檢測款項。
這一“硬剛”舉動,揭開了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普遍面臨的回款困局,也讓張核子及其背后的核子基因帝國,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01
在核酸檢測領域找到了“主戰場”
張核子的職業生涯頗具傳奇色彩。
這位中國醫科大學醫學碩士,曾以高新技術人才身份被引進至深圳市公安部門,參與籌建早期DNA鑒定中心。
2003年,張核子離開體制后,先是創辦裝飾公司,后于2012年成立核子基因,才算找到了“主戰場”。
在官方敘事中,張核子的目標頗為宏大:“讓基因技術滲透到生活中,延長人類壽命10歲以上”。
但真正讓他走向“巔峰”的,卻是2020年爆發的新冠病毒。
其旗下的核子華曦實驗室,以“加盟+直營”模式迅速擴張,被稱為“病毒式擴張”,高峰期實驗室覆蓋45座城市,累計檢測超7億人次。
伴隨業務狂飆的,是爭議的焦點——2022年11月,蘭州市衛健委曾通報其“核酸造假”。
網友扒出“核子開到哪,新冠爆發到哪”的時間線,旗下公司多次因違規操作被處罰,張核子本人更被曝因合同糾紛成為“老賴”,遭法院限制高消費。
02
核酸檢測機構“病毒式”擴張
核子基因的擴張速度,與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密不可分。
這家號稱“全國擁有100塊基因檢測牌照”的企業,構建了“司法鑒定+醫學檢驗+健康管理”的業務矩陣,但真正讓其賺得盆滿缽滿的,仍是核酸檢測。
據其官網披露,核子基因發展出“基因小屋”、“創客代理”、“區域獨家代理” 三種加盟模式:最低32.72萬元即可成為代理商,一個標準化“基因小屋”年利潤宣稱可達45萬元左右,而模式三的地級市獨家代理,更可通過下設10家基因小屋,能實現年利潤500萬元。
這種“低門檻、高回報”的招商話術,配合新冠防控期間的檢測剛需,讓核子基因在短短兩年內開設54家直營分公司、565家基因加盟小屋,形成覆蓋全國的檢測網絡。
但光鮮數據背后,是監管層面的隱憂。
多地公開信息顯示,核子華曦曾因“未按規定保存記錄”、“出具虛假檢驗報告”等問題被行政處罰。
即便如此,其商業版圖仍一路狂飆,直至2022年底,新冠防控政策調整,他和他的檢測機構才逐漸淡出核酸舞臺。
03
官司與“核酸標簽”都是亮點
新冠退潮后,核子基因的經營重心悄然轉移。張核子被曝進軍房地產、預制菜行業,試圖淡化“核酸標簽”,但此次起訴衛健局的舉動,卻再次將其推至風口浪尖,其“核酸標簽”仍然是亮點,似乎已經在他肉體上打上了烙印。
簡報:疫情高峰過后中國人的解脫與擔憂;美國擬與印度建立技術伙伴關系以抗衡中國 - The New York Times
據悉,核子華曦起訴的多為三四線城市衛健部門,案由均為“服務合同糾紛”,涉及金額從數十萬到數百萬不等。
這類訴訟看似“追討陳年老賬”,實則折射出第三方檢測行業的共性困境。
新冠防控期間,各地為快速篩查普遍與第三方機構簽訂檢測協議,但部分地區因財政壓力,未能及時結清款項,也可能部分地區認為檢測機構沒起多大的作用,甚至有反作用,故欠款一直不愿意支付。
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只有張核子敢這么干,換其他企業可能更傾向于私下協商。”
有網友對其表示:有人認為“商業行為應依法維權”,也有人質疑“靠新冠病毒暴富的企業,如今為何執著于討小”?莫非背后還有大佬?
無論訴訟結果如何,張核子與他的核子基因,都已成為新冠時代的一個特殊符號。
只是這個符號背后,既有資本的狂歡,也有監管的疏漏,更有公眾對“核酸檢測行為”的深層叩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