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國南方航空發布通知:從6月1日起,烏魯木齊飛往外高加索三國的航班大幅加密,部分線路甚至從“每周跑幾班”變成了“每天一趟”。這不是簡單增加班次,是要把烏魯木齊打造成通往外高加索的第一跳板。
這則消息沒進多少頭條,但對跑市場、做貨運、接項目的人來說已經足夠明確:這是在補一條“從新疆出發、直落高加索”的空中通道,不靠陸路、不等轉機,直接對點起飛,落地就能接單。
6月1日起,烏魯木齊直飛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的航班將從每周9班擴至15班,其中第比利斯航線直接從每周4班漲到每天1班,飛巴庫的航班從3班漲到5班,連相對冷門的埃里溫也從2班提到了3班。調的不只是頻次,而是整個航空中轉節奏:所有航班都定在晚上起飛,專門為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中轉客騰出下午時間,典型的“卡口起飛”。
你以為這是航司的營銷優化?不,這已經超出了民航層面的打法——是要解決以前跑外高加索繞不開轉機、時間全靠拼運氣的問題。過去動不動得在中東停一晚、接不上航線,現在從烏魯木齊起飛,夜里走,早上落地,連酒店都省了。
而為什么是烏魯木齊?也不難理解。
西部城市能帶得起“國際中轉站”的,目前只有它能打組合拳——航權開放早、腹地廣、有國際機場擴容空間,最關鍵的,它離中亞近,和外高加索剛好處于5小時航程帶,既能承接內地轉機,又能控住飛行成本,拿得起也放得下。
這幾年烏魯木齊正在往“類香港樞紐”模式改,別看不靠海,它靠的是地緣中轉的天然軸心。南航這波排班,是拿烏魯木齊做轉場,讓中東歐的走廊在夜間連上中國白天的流量。
懂航空調度的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飛得多”,是“飛得巧”。
而這件事背后的“搭臺”動作,其實早就開始了。2024年4月,中國和阿塞拜疆簽署了互免簽證協議,隨后亞美尼亞、格魯吉亞也迅速跟進。這類互免協議一般談判周期要半年起步,而這次幾乎是“照面即簽”,說明雙方的溝通早就排練過,只等一聲令下。
很多人可能沒意識到,簽證互免是“意愿表達”,但航班加密才是“資源下注”。一紙協議再熱絡,沒人起飛、沒有航班,那就是朋友圈點贊,不是合作網絡。
這波空中布局下去,最先嗅到機會的不是旅游局,也不是文旅UP主,而是一批中小企業。福建搞玉石、河南做基建、義烏跑市場的這些人,現在去外高加索可以少轉兩次、多省三天,來回節約的不只是機票錢,而是訂單效率。
也別小看這仨國家不大,該做的生意一樣不少:格魯吉亞的葡萄酒進了我們不少省會餐廳,阿塞拜疆的油氣項目遍布中東和東歐,亞美尼亞的IT外包反而在俄烏沖突后接了不少歐美活。航線一開,接觸面就廣了。
當然,這事也不是沒有風險。
從最近安全情報公開的數據看,外高加索三國彼此之間還有不少地緣摩擦,特別是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邊境問題依然不穩定;再加上周邊國家的軍事存在復雜、輸入性安全問題難控,飛這一圈航線的航空公司,不只是要算票價和載客率,還要隨時準備繞飛應急。
但風險不是理由,能不能跑出新線路,看的就是誰敢先飛、誰能接得住。就像當年開中歐班列一樣,不等“通暢才開”,而是“開了才通暢”。
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互聯互通——不是一堆條文躺在簽字儀式上,而是每一架飛機都能滿載而來、按點飛走。你今天起一架航班,明天就有可能帶回來一個投資商、一批訂單、一群想在抖音上拍雪山和石板街的游客。
有人說中亞是“一帶一路”的根部,那外高加索就是它的頸椎——誰能打通這一節,誰的通道就不容易“打擺子”。
這波南航起飛的不是航班,是下一階段戰略布局的調頭動作。不需要鋪天蓋地,只需要飛得夠準、接得住客、穩得住線,就能在三小時航程內,跑出一個“新節點”。
真正能看出效果的,不是現在說了什么,而是半年后機場門口多了幾個中文路牌,餐館里能掃碼付錢。那時候你再回頭看這條消息,就會覺得有人悄悄鋪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