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國。次日,由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敘利亞、外約旦、也門等七個國家組成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向以色列發起了進攻。新建立的以色列三面受敵,岌岌可危,就連蒙哥馬利元帥都認為以色列將在兩星期內被擊敗。然而,七國卻并未取勝,還被以色列打得停戰求和,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美蘇提議停火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前,形勢對“阿拉伯國家聯盟”是十分有利的,他們無論是在兵力上,還是武器裝備上,都占據著優勢。另外,它們從三面圍攻以色列,還有著戰略上的優勢。戰爭爆發后,“阿拉伯國家聯盟”組成的聯軍不斷向前推進戰線,反觀以色列軍隊卻節節敗退,全軍已處于崩潰的邊緣。
為獲得喘息的時間,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以色列急需幾周的時間來重新組織和裝備軍隊”。之后,美國代表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停火議案,并且得到了通過。蘇聯也承認了以色列,并指責阿拉伯國家發動的進攻,要求它們停止行動。在大國的壓力之下,“阿拉伯國家聯盟”只得同意停火四周。
二、以色列重整軍備
停戰協議從6月11日起生效,持續28天的時間。在此期間,以色列不斷擴充軍隊,并且通過各種渠道購置武器裝備。開戰之初,以色列的軍隊只有3萬多人,經過這段時間的擴充,很快就發展到了6-10萬人。“阿拉伯國家聯盟”雖然也在此期間擴充了軍隊,但遠遠不及以色列,他們在正規軍的人數上已經處于劣勢。
停戰期間,國際社會對交戰雙方實施武器禁運,“阿拉伯國家聯盟”沒有取得急需武器,而以色列方面則違反禁令,獲得了許多裝備。特別是在5月20日,捷克斯洛伐克將一處軍用機場交給以色列使用,這里就成為以色列運輸裝備的基地,美國、英國的飛機,法國的坦克、火炮以及捷克斯洛伐克輕武器都源源不斷的運送到以色列。
三、七國潰不成軍
經過一番整頓后,以色列國內上下士氣高漲,磨刀霍霍,準備與“阿拉伯國家聯盟”再決勝負。反觀“阿拉伯國家聯盟”則是一盤散沙,七個國家各懷心思,并不能十分有效地聯合作戰。對于這場戰爭,他們沒有統一的軍事計劃,卻都有著自己的盤算。在停戰期間,各國之間非但沒能協調好關系,反而產生了矛盾與分歧。
到了1948年7月9日,經過充分準備后,以色列軍隊發起了反擊。經過十天的戰斗,以色列奪取了阿拉伯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的第二次停火期間,以色列繼續擴軍備戰,并在10月15日又一次發起了進攻,打得阿拉伯國家聯盟”潰不成軍。最終,埃及等國被迫向以色列停戰議和。經過這場戰爭,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比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的多出了6700多平方公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