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阿姆斯特丹
日本,這個素以精致細膩的文化和熱情好客聞名于世的國度,此刻正站在一個既令人興奮又帶著幾分苦澀的十字路口。
想象一下,就在今年(2025年)櫻花季剛過的三月,那涌向島國的國際旅人潮,有近乎350萬,相較去年此刻,足足向上躍升了13.5%!
更叫人驚嘆的是,僅僅是新年的頭三個月,日本便迎來了它第一千萬位遠方的客人,照這勢頭看來,說2025全年游客總量將輕松刷新2024年那創(chuàng)紀錄的3687萬人次,恐怕不是什么大膽的臆測了。
日元匯率一度的相對疲軟,無疑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全球的目光投向這片東瀛之地;而疫情過后,人們那份壓抑已久、幾乎要噴薄而出的旅行渴望,也確實如火山一般,找到了釋放的出口。
旅游業(yè)的這份繁榮,像一股暖流,為日本的經(jīng)濟版圖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這枚光鮮的硬幣翻過來,便露出了日益棘手的“過度旅游”的隱憂。
就說2024年,平均下來,每個月都有超過300萬的外國面孔出現(xiàn)在日本各地,他們一整年的慷慨解囊,為日本貢獻了高達8.1萬億日元的消費。
當(dāng)人們津津樂道于東京的繁華、大阪的美味、京都的禪意時,這條經(jīng)典的“黃金路線”上的三座城市卻似乎快要被這份厚愛壓得喘不過氣。
占比超過七成的過夜游客,都不約而同地涌向了這些星光熠熠的核心地帶。 尤其是在千年古都京都,有些時候,街頭巷尾的游客身影與本地居民的數(shù)量,竟然會達到一種令人咋舌的1:1。
試想,平日里清幽雅致的古寺,如今被人潮擠得水泄不通,那份寧靜還能剩下幾分?
昔日充滿生活韻味的小巷,如今被拖著行李箱、說著各國語言的游客所占據(jù),本地人的尋常日子,又怎能不被打擾?
公共交通系統(tǒng),在旅游高峰期早已是“不堪重負”的老調(diào)重彈,連本地的上班族們,也得在通勤路上平添幾分焦躁與無奈。
熱門地段的酒店、民宿價格,更是節(jié)節(jié)高升,高到讓許多本地人都只能望洋興嘆。
更讓人揪心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碰撞與摩擦也悄然增多。
有些遠道而來的客人,或許是無心,或許是疏忽,不太顧及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有的誤闖了私人宅邸,有的在神社留下了不合時宜的涂鴉,更有甚者選擇在規(guī)則之外攀登富士山兩次尋求救援。
還有在京都的祗園街角,那些追逐、甚至有些冒犯地拍攝藝伎的行為,也讓這份美麗蒙上了一絲陰影。
面對這股擋不住的浪潮,有些商家甚至無奈地打出了“本地居民專屬”的優(yōu)惠牌,試圖在這喧囂中為街坊鄰里留一片小小的清凈。
好在,日本政府與地方當(dāng)局,并非對此視而不見,他們早已意識到了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正絞盡腦汁尋求良方。
其中一項頗受矚目的新嘗試,便是計劃從今年(2025年)7月起,在一些炙手可熱的景點試點“階梯式定價”。
比如說,北海道那蜚聲國際的滑雪天堂新雪谷,或是沖繩的自然主題樂園,乃至京都那座承載了無數(shù)歷史記憶的清水寺,都有可能成為首批“吃螃蟹”的地方。
說白了,就是對外國朋友們收取相對高一些的門票,而這多出來的“真金白銀”,則會實實在在地用于景區(qū)的保養(yǎng)修繕、周邊基礎(chǔ)設(shè)施的更新?lián)Q代,最終目的,還是想讓每一位游客都能有更好、更舒心的體驗。
不僅如此,日本政府還特地撥出了一筆150多億日元的款項,專門用來修剪因“過度旅游”而滋生出的種種旁枝末節(jié)。
這些資金,一部分將用于推廣人工智能和實時數(shù)字導(dǎo)覽這類“聰明”技術(shù),希望能更高效地疏導(dǎo)人流,讓旅行不再是“人擠人”的苦差事。
另一部分,則是用來鼓勵游客們把目光放得更遠一些,去探索那些藏在二三四線鄉(xiāng)鎮(zhèn)和寧靜鄉(xiāng)村里的“秘境之美”。
畢竟,日本的魅力,絕不僅僅濃縮在東京的摩天大樓、大阪的市井小吃和京都的紅葉古剎之間。
目光轉(zhuǎn)向歐洲,遠在另一端的阿姆斯特丹,同樣在這場與“過度旅游”的拉鋸戰(zhàn)中費盡心神。
回想2023年,這座小巧的運河之城竟也款待了超過2000萬的游人。
新聞里那片本應(yīng)屬于歷史與悠閑的市中心,幾乎完全被觀光客所“占領(lǐng)”,本地居民的生活品質(zhì)因此大打折扣,也難怪許多阿姆斯特丹人,會下意識地選擇繞開市中心那片喧鬧。
為了找回那份屬于城市的寧靜,阿姆斯特丹的政策也是幾經(jīng)調(diào)整。
他們曾一度對Airbnb這類短租房痛下殺手,嚴格限制其出租天數(shù)和入住人數(shù)。
但批評的聲音也隨之而來,認為這不過是把水從一個池子舀到另一個池子。
游客總數(shù)未減,反而可能把更多人推向了本就緊張的酒店,城市的住房短缺問題依舊懸而未決。
阿姆斯特丹還曾頗具創(chuàng)意地發(fā)起過一項名為“請勿靠近”(Stay Away)的線上“勸退”活動,目標直指那些來自鄰國、行為舉止不太體面的“派對型游客”。
當(dāng)然,關(guān)于這座城市旅游業(yè)究竟該何去何從的深度探討,也一直在阿姆斯特丹的咖啡館和議事廳里回響。
有人覺得,阿姆斯特丹應(yīng)該把橄欖枝拋向那些更有品味、消費能力也更強的“優(yōu)質(zhì)游客”,而不是盲目追求人頭的數(shù)量。
但這種想法,立刻就觸動了另一些人敏感的神經(jīng),他們擔(dān)心這會不會演變成一種“旅游的精英化”,甚至是一場對城市原有包容品牌的“清洗運動”。
東京和阿姆斯特丹,這兩座遠隔萬里的城市,此刻面臨的困境,說穿了其實很簡單,就是如何在旅游這塊誘人的蛋糕和城市自身的特色、居民的安寧生活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
這不單是他們兩家的煩惱,更是擺在全世界許多熱門旅游目的地面前的一道思考題。
這些國家與城市,或許在地圖上只是小小一點,卻在全球的文化交流和經(jīng)濟脈動中,扮演著舉足的作用。
如何在發(fā)展的快車道上不忘初心,守護好各自城市的靈魂與溫度,這已經(jīng)不是一個簡單的“要不要全球化”的選擇題,而是關(guān)乎我們?nèi)绾巫呦蛞粋€更健康、更可持續(xù)的“再全球化”的必答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