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區域阻滯鎮痛的方法有很多,目前對于上腹部開腹手術鎮痛較常用的阻滯方案是肋緣下腹橫肌平面阻滯(SC-TAP),但SC-TAP和手術區域重疊,術科往往較難接受。下面我們將一起學習上腹部筋膜平面阻滯新入路—— 腹外斜肌肋間阻滯(The External Oblique Intercostal Block EOIB)[1]。
腹外斜肌肋間阻滯:解剖學評估及病例系列研究
1
背景及目的
傳統硬膜外鎮痛有風險,超聲引導筋膜平面阻滯逐漸成為替代方案;
上腹部手術鎮痛需求高,現有的筋膜平面阻滯效果有限;
介紹一種改進的阻滯技術——腹外斜肌肋間阻滯(EOIB),旨在提供上腹部中線和側面的鎮痛效果;
上腹壁神經支配特點
2
研究難點
如何精準定位注射點,確保藥物能夠一致地擴散到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和前皮支,同時避免對周圍組織或器官造成損傷;此外,由于肋間神經解剖結構復雜,實現肋間神經分支的全面阻滯需要高度精確的操作技術。同時,針對不同體型患者優化注射方案也是重要難點之一。
上腹壁神經支配特點腹壁神經分布
3
文獻綜述
目前關于筋膜平面阻滯的研究已廣泛開展,尤其是“平面阻滯”相關標題的文章數量每年達數百篇。然而,現有的筋膜平面阻滯技術中,僅SC-TAP阻滯可涉及到上腹部區域,但其對鄰近區域(如肝臟、膽囊)手術的效果有限。既往研究表明[2],菱形肋間和菱形肋間前鋸肌下(RISS)平面阻滯可通過注射局麻藥至腹外斜肌深層組織平面來阻斷T4-T10的外側分支,但尚無研究系統評估更內側注射位點(如鎖骨中線附近)對前皮支一并阻滯的可行性。
4
研究方法
- 注射技術:在鎖骨中線和腋前線之間區域放置探頭,超聲引導下定位第6肋骨水平,識別周圍淺層肌肉結構后,旋轉探頭以獲得肋骨短軸視圖,注射點位于第六肋骨上方靠近腋前線的位置。使用17號Tuohy針從后外側向前內側進針,穿過腹外斜肌至6-7肋骨之間的平面注射29毫升0.25%布比卡因和1ml印度墨水共30ml混合液;
- 大體解剖研究:在兩個未防腐處理的尸體上進行雙側超聲引導的EOIB,使用0.25%的布比卡因和印度墨水混合液進行注射,觀察染料擴散情況;
- 臨床病例系列研究:單次注射組和連續置管組均實施雙側阻滯,單次注射組每側注入15毫升0.25%布比卡因;連續置管組則先單次注入10毫升0.25%布比卡因后,經針置入導管并使導管超出針尖5厘米,通過超聲下注射5ml 0.25%布比卡因確認導管尖端位置位于所需的筋膜平面,并將導管固定于腋中線附近。在注射局麻藥后15-30min內進行阻滯平面的評估,此后由急性疼痛團隊每日評估一次。最后回顧性分析22例接受EOIB的患者其皮膚感覺喪失情況。
EOIB注射技術示意圖
5
主要發現:
大體標本染色:染料在T7到T10的肋間神經前皮支和外側皮支均觀察到一致的染色。在兩具尸體中成功實施雙側EOIB,解剖顯示染料在腹外斜肌和肋間肌之間的組織平面擴散良好,且在四個半體標本中均可見染料深入前鋸肌和胸大肌的深層平面。尤其在一個尸體中觀察到雙側染料擴散至胸大肌深層,另一個尸體中僅右側顯示類似現象。
大體標本染色結果
大體標本染色結果柱狀圖
臨床病例:22名患者中,經EOIB后30分鐘后雙側皮支感覺覆蓋范圍從腋后線向外延伸至中線,中位數達到T6-T10。且無一例患者出現低血壓、尿潴留或感染等不良反應,驗證了該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病例系列結果分析
6
優勢與局限性
技術優勢比較:EOIB相比其他技術具有顯著優勢,如易于識別的超聲標志、患者仰臥位即可操作、遠離手術部位的穿刺點、導管固定點更適合肥胖患者等。此外,該技術可同時覆蓋肋間神經外側皮支與前皮支,彌補了傳統TAP阻滯和肋間神經阻滯的不足。
研究局限性討論:盡管尸體研究提供了初步證據,但存在個體差異、樣本量小及生理狀態差異等局限性。為模擬活體彈性,使用室溫下未防腐尸體進行實驗,但仍需進一步隨機對照試驗驗證其臨床效果。
7
實戰應用
患者男性,59歲,術前診斷為肝5區腫瘤,擬行腹腔鏡探查并開腹下右半肝切除術,麻醉方式為插管全麻+雙側EOIB+有創動靜脈穿刺置管。患者入室,常規誘導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行神經阻滯:超聲探頭置于鎖骨中線與腋前線區域,在第6-7肋間行EOIB技術,辨別目標區域后,進針方向為后外側向前內側平面內進針,每側給予0.35%羅哌卡因20ml。緊接著進行超聲引導下頸內靜脈穿刺置管測壓,術中采取低中心靜脈壓技術。手術順利,術后送PACU觀察,患者清醒拔管后主訴尿管不適,上腹壁傷口無痛,臍部區域疼痛,VAS 3~4分,給予5ug舒芬太尼后明顯緩解,VAS降至1分,觀察1h后安返病房。
EOIB技術
8
結論
EOIB技術通過改良現有肋間平面阻滯方法,實現了對上腹部肋間神經分支的有效覆蓋。首先尸體解剖證實染料能擴散至目標神經分支,其次臨床案例顯示患者短時間內即可獲得有效的感覺阻滯,提示了EOIB在腹部手術鎮痛中的應用價值,為腹部區域麻醉提供了新的選擇。未來需通過更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為臨床實踐提供更多依據。
作者簡介
參考文獻
1.Elsharkawy H, Kolli S, Soliman LM, Seif J, Drake RL, Mariano ER, El-Boghdadly K. The External Oblique Intercostal Block: Anatomic Evaluation and Case Series. Pain Med. 2021 Nov 26;22(11):2436-2442. doi: 10.1093/pm/pnab296. PMID: 34626112.
2.Elsharkawy H, Maniker R, Bolash R, Kalasbail P, Drake RL, Elkassabany N. Rhomboid Intercostal and Subserratus Plane Block: A Cadaveric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Reg Anesth Pain Med. 2018 Oct;43(7):745-751. doi: 10.1097/AAP.0000000000000824. PMID: 3016947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