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馴服了野馬之后,馬匹就成了人類最好的朋友之一。軍隊自有了馬匹加盟之后,軍馬就成了軍人最好的戰友。
軍馬能夠能夠載人,日行千里;軍馬能夠馱運,忍辱負重;軍馬能夠拉車拉炮,翻山越嶺。無論在冷兵器時期,還是近現代戰場,軍馬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騎兵部隊,鋪天蓋地;運輸部隊,煙塵滾滾;通信部隊,一騎絕塵。戰爭與戰馬,在現代化運輸工具全面武裝部隊前,是軍隊不可分割的一個十分重要部分。
軍隊需要大量軍馬,尤其是騎兵部隊。人民軍隊從成立起,就裝備有軍馬。長征途中,就有了軍馬載人和運輸物資??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帟r期,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軍就有了騎兵部隊和運輸部隊。但由于人民軍隊南征北戰,一直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和地區,作為自己有規模的軍馬場。
1947年,當年進入東北的東北民主聯軍,在黑龍江牡丹江地區成立了人民軍隊歷史上第一個有規模的軍馬場——牡丹江軍馬場。自此,東北野戰軍(后來的第四野戰軍)有了自己的軍馬飼養基地,源源不斷的軍馬提供給部隊,為解放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建國后,人民解放軍開始安排規劃軍馬供應和軍馬場的布局。1951年7月,總后勤部作出了一項重要決定:各地區部隊的軍馬場,由總后直接管理;飼養的軍馬,由總后統一調配。各地區部隊成立的由部隊管理的軍馬場開始上交到總后,總后由此成立了“總后勤部馬政局”,1955年4月改為“總后勤部馬場管理局”,簡稱軍馬局。
當年部隊軍馬場的管理體制是,總后軍馬局統一管理全軍各軍馬場;管理職責由五個“總后辦事處”(軍級單位)具體負責,各大軍區后勤部軍馬部和各省軍區軍馬處協助管理各軍馬場。各軍馬場按照地域大小和飼養軍馬數量,編制為團級和營級單位。軍馬場主要領導和管理人員由軍隊現役軍人負責,飼養放牧軍馬由牧工(老百姓)負責。每年每個馬場上交總后軍馬局一定數量的軍馬,由軍馬局統一調配給全軍使用。
到1960年,全軍共有規模軍馬場50余個。像比較著名的紅山軍馬場、馬山軍馬場、山丹軍馬場、伊吾軍馬場、賀蘭山軍馬場、河曲軍馬場、貴南軍馬場、四方山軍馬場、白城軍馬場、延安軍馬場等等。幾十年來,共有一千多萬匹軍馬裝備部隊,使得軍隊騾馬化的目標得以實現。
1974年,由于軍隊機械化程度逐漸提高,對馬匹的需求逐漸減少。軍馬場的規模開始縮小,數量開始減少,部分軍馬場開始移交給了地方政府。
2001年,部隊所屬軍馬場全面移交完畢,曾經由部隊管理的軍馬場全部改為地方管理。每年地方軍馬場根據部隊需求提供一定數量的馬匹作為軍馬,主要用于邊境邊疆地區軍隊的巡邏和運輸需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