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化無常,現代人可以看天氣預報,古人是怎么看天氣的?這家氣象博物館里藏著老祖宗知晴雨的“法寶”。
相風木烏,是漢晉人追風的浪漫,乾隆測雨器,是人們對豐收的向往和渴望。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前,現代快報記者走進中國南通氣象博物館,沉浸式體驗古人“追風趕雨”的智慧,和對未知天象的無限想象。
漢晉浪漫“追風”,精巧儀器捕捉風的流動
風,無形無色,卻又無處不在。它輕盈地穿梭于天地之間,傳遞著天氣變化的訊息,低吟著季節更迭的詩篇。在古老神秘的甲骨文中,以具象化的“鳳”字代風,而鳳鳥也與風字產生了神秘的聯結。
“對于農耕時代的人們來說,測風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像我們現在這個時節,即將迎來連綿的梅雨,可以為水稻的生長提供豐沛的水源。通過風向,古人可以預判到梅雨什么時候到來,為耕種做好準備。”南通氣象博物館館長劉佳介紹,對于南通一帶沿海地區的漁民們來說,變化無常的風還關系著出海的安全,所以南通漁民們會用板鷂風箏來測試風力,通過風箏的潮濕度判斷接下來是否會下雨。此外,古代行軍打仗時,也要依靠測風來制定戰術,如三國有名的赤壁之戰,就是巧用風勢進行火攻,創造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正因為關系著百姓生計,甚至決定了戰爭勝敗,古人早早地就開始嘗試制造測風的儀器?!豆沤駡D書集成》有記載:“東漢張衡制相風銅烏,置之于長安宮南靈臺之上?!边@臺由張衡發明的候風儀,是世界上最早的風向測定儀器,距今已經有1900年。銅器笨重,靈敏度也不高,后來在普及時逐漸發生演變,從相風銅烏變為了相風木烏,更容易制作,也更為精巧靈活。
在南通氣象博物館,陳列了一只復刻的相風木烏,只見細長的木桿頂端,嵌了一只烏色的小鳥,可以清楚看出它的尖喙和眼睛,上翹的尾端扎著一面小旗。古人將這樣一只木烏置于高處,可以及時捕捉到風細微的流動,實時記錄下不同時間段的風力和風向,為天氣的預測提供支撐。
在相風木烏旁邊,還陳列著一對測風羽葆?!斑@是三國時期常用的測風儀,最早是用比較輕盈的材料來‘捕捉’風的變化,比如布料等,后來改成雞毛這類更輕的材料,還可以根據需要改變大小。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對羽葆,就分別是五兩和八兩?!眲⒓呀榻B,有的地方風力小,只要用五兩的測風羽葆就足夠了。對于沿海地區來說,就要用到八兩的測風羽葆。
明清測雨,祈盼莊稼豐收
古代的“占十二個月節候豐稔歌”中寫道,“端午有雨是豐年”。風調雨順,是豐收的預兆。與測風一樣,測雨也是古人觀天時的重要命題。查閱史料,南宋數學家秦九韶在《數書九章》中記載了“天池測雨”和“圓罌測雨”的方法,其中“天池盆”被用來收集雨水,通過計算獲得地面降水量。此外,智慧的古人通過總結經驗,早早發現了可以通過雨水浸透土地的深度,來測量這段時間的降雨量,并用耕地犁的深度來對照記錄,這已經非常接近現代科學中“土壤含水量”的概念。
隨著時間的變遷,雨量的測量儀器也越來越標準。在南通氣象博物館,可以看到一臺乾隆測雨器,外形是一個三節桶,附有標尺。這種雨量器,最早是在明朝時期由國家制定,供給各地使用。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時期,這項技術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在全國各地都普及開來。這種測雨器,與現代科技使用的也已經非常相近,原理和技術可以說是從古至今一脈相承。
自建氣象臺,開啟氣象科技新時代
徜徉在南通氣象博物館,可以看到中國這片古老的大地上,人們千百年來對“追風趕雨”的浪漫追求,也可以看到氣象科技不斷發展的一個個足印。漢晉追風,明清測雨……時間流轉到124年前,1901年5月,愛國實業家張謇帶領民工加固海堤,面對海邊的風潮,他不由感嘆,“氣象不明、不足以完全自治”。1916年10月,在張謇的主持下,位于南通的軍山氣象臺落成,這是國人自建的第一座氣象臺。氣象臺安裝了由國外進口的最先進的儀器——風向風速記錄儀,中國的氣象科技也開始與世界同步接軌。
在時光長河的幽謐回廊里,古人觀天,宛如一場跨越千年的綺夢。他們觀北斗之柄,辨四季輪回;他們觀二十八宿,知天地之方位。如今,當我們仰望同一片星空,仿佛能穿越時空的隧道,與古人并肩而立。延續著古人觀天的浪漫情懷,如今人們也正繼續探索前行,續寫人類與蒼穹的不解之緣。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嚴君臣 花宇/文 花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