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馬盟書,春秋晚期晉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前489) 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196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在發掘山西侯馬晉國遺址時發現,同年11月至次年5月發掘。
“侯馬盟書”屬于春秋晉國官方文字,出現約在西元前550年,是最早的用毛筆書寫的書法真跡。其形體古雅、變化繁多、運筆出鋒、蝌蚪筆法、回勾筆意,填補了我國書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空白,使我們在當時司空見慣的青銅銘文之外,見到與銘文字形和風格迥異、真正在社會上流行的發展完善的文字和書法。
1965年12月,在山西省侯馬市東郊澮河北岸的臺地上,距秦村約0.5公里的侯馬發電廠基建工地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玉片文物,絕大多數為圭形,最長者32厘米,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經統計共有5000余件,其中可辨認的有600余件。
盟書又稱“載書”。《周禮·司盟》“掌盟載之法”注:“載,盟誓也,盟者書其辭于策,殺牲取血,坎其牲,加書于上而埋之,謂之載書。”當時的諸侯和卿大夫為了鞏固內部團結,打擊敵對勢力,經常舉行這種盟誓活動。盟書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埋于地下或沉在河里,以取信于神鬼。侯馬盟書是用毛筆將盟辭書寫在玉石片上,字跡一般為朱紅色,少數為黑色。字體近于春秋晚期的銅器銘文。
它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晉國歷史有重大意義。盟誓遺址的發掘 “盟誓遺址”在侯馬晉國遺址的東南部,面積約3800平方米,分“埋書區”和“埋牲區”兩部分,埋書區集中在西北部。在盟誓遺址內共發現坎(埋牲的土坑)400余個,坎的底部一般都瘞埋有犧牲,大坎埋牛、馬、羊,小坎埋羊或盟書。
侯馬盟書 東周
通長22.4——9.4厘米
山西省侯馬晉國遺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共八件
絕大部分坎的北壁底部還有一個小龕,其中放一件古時稱為“幣”的祭玉,個別坑埋有數件。埋盟書的坎沒有龕和玉幣。這些玉幣和犧牲都是在盟誓時向神或祖先奉獻的祭品。用作祭祀的玉幣有璧、 璜、瑗、玦、瓏、璋、 圭和殘碎玉料塊,都是用透閃巖等石料制成,雕琢纖細,頗為精美。書寫盟書的玉石片,絕大多數呈圭形,最大的長32厘米,寬近4厘米,小的長18厘米,寬不到2厘米。多則200余字,少則10余字。
內容可分為主盟人誓辭、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和詛咒類等五大類。對于主盟人和盟誓時間存在不同說法,多數學者認為,侯馬盟書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以趙氏家族為首舉行盟誓活動的約信文書,忠實地記錄了晉國晚期強族間相互斗爭的史實,具有政治檔案的性質。它的發現對于研究晉國歷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義。
侯馬盟書委質類(一五六:二一正)
選自二玄社《簡牘名跡選·10》
侯馬出土的盟書多達5000余件,能辯識文字的就有653件,其總字數約3000余字。除去重復,單字也有近500個。這批珍貴的文物,為研究東周文字提供了可靠資料,就研究我國書法藝術歷史方面 ,它無疑也是一批寶貴的實物資料。
侯馬前身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晉國晚期都城新田,自晉文公稱霸諸侯后,晉國霸業延續一個半世紀,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建都新田后取得的。這期間所創造的以晉都新田為代表的新田文化,集晉文化之大成,涵蓋政治、經濟、軍事、藝術、建筑諸多方面,是晉文化的精華部分和高峰所在。
盟書文字是用毛筆朱色或是墨色書寫在石片和玉片上的盟辭誓言。這一批文字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古代文字中用毛筆書寫而篇章完整的古人手書真跡。其風格與銅器《欒書缶》、《晉公 》有相似之處,其筆法與戰國楚之帛書,信陽簡書亦有相同之處,但是,略具渾厚風格。書法非常熟練,有的纖巧,有的灑脫,均出自“詛祝”人之手,不是一個人的筆法。有的字跡小到0.2公分,但是,筆鋒仍然非常清晰,可知其文字必然是用柔軟而有彈性毛筆書寫,這是無疑的。
侯馬盟書的書法藝術獨具風采,別具一格。盟書文字的時代,晚于甲骨文,與金文時代大體相同。經考古研究侯馬盟書辭文書法與甲骨文、金文不相同。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能夠記錄語言的成熟文字,是契刻在“龜甲、牛胛骨、鹿頭骨”等甲骨上的文字,有用土紅色書寫而后契刻的,也有直接契刻成的。有前期和后期之分,前期文字線條僵挺粗獷,后期漸趨秀麗。但是,甲骨文字筆畫多為表示“刻意”,很少有書寫的“筆意”。金文有“商、西周、春秋、戰國”之分,但是金文皆為范鑄銘文,缺少書寫的風韻。
篆書 侯馬盟書(部分)
選自山西古籍出版社《侯馬盟書》
侯馬盟書辭文,是晉國人用毛筆手書的文字真跡,最能直接地,真實反映,春秋時代古人書寫藝術的一批書法珍品。盟書文字,字形古雅,運筆流暢,書體章法自然是其特色。由于盟書辭文書寫是出自多人之手筆,故其字體風格呈現出有的渾厚凝重,有的飄逸灑脫。盟書辭文在書寫運筆中強烈展示出柔軟毛筆特有的彈性韻律,行筆輕重有度,具瀟灑秀勁之 風格,又不失古樸典雅,變化繁雜,是其文字的又一特色。它反映了盟書是秦統一之前,文字的風格,屬大篆體系。
篆書 侯馬盟(部分)
選自山西古籍出版社《侯馬盟書》
侯馬盟書宗盟類四(九二:二)
選自二玄社《簡牘名跡選·10》
侯馬盟書文字書寫筆法特點是,運筆出鋒。即侯馬盟書文字運筆之筆鋒外露明顯,它區別于向左右的斜筆畫,經常出現有收筆自然回勾的筆意,它是毛筆手寫熟練快速自然形成的。這種運筆方法在盟書中十分多見,反映東周時代文字的風貌。
篆書侯馬盟書(部分)
選自山西古籍出版社《侯馬盟書》
侯馬盟書為寫在石、玉片上的朱書文字。我國古代有殺牲取血、血寫誓辭之說。侯馬盟書文字卻是用紅色礦物質顏料寫成的。這是血書盟辭習俗的延續與改進 ,既保持了盟書的內涵,又突出了北方文化的特色。
侯馬盟書辭文書法是古代先民創造的精美藝術品,是晉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中的一枝奇葩。
▲侯馬盟書
卜筮類璧形玉片
1995年10月,“侯馬盟書”被評為建國以來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同時,它也是山西省博物院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侯馬盟書”為我們研究春秋末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史料,填補了文獻記載的某些空白,有助于我們全面客觀認識新田時期晉國的歷史和文化。
侯馬盟書欣賞
侯馬盟書朱書玉片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