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關稅做出讓步,這讓急于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印度,心生一計,當即宣布對美國部分商品征收報復性關稅,只是印度的“硬氣”只維持了兩天,據觀察者網5月15日報道,特朗普在卡塔爾表示,印度已經同意不對美國商品征收任何關稅。
如果特朗普的說法屬實的話,莫迪這是徹底“跪下”了,莫迪政府本以為此舉可以獲得美國的特殊待遇,卻不想再次傳來噩耗。
印度的“硬氣”只維持了兩天
印度對中美的態度截然不同,對華鋼鐵、二氧化鈦接連征收關稅,還封禁印度境內的新華社以及《環球時報》X賬號,理由是傳播了“巴基斯坦的宣傳內容以及未經證實的信息”。
而對待美國,可謂是“一跪到底”。
前幾天印度國內的基調還是,面對美國要硬氣到底,國際社會以為印度終于要“站起來”了,卻未曾料到,僅僅維持了兩天,印度又再次“繳械投降”。
據特朗普在出訪中東國家的時表示,印度已經向美國提出了一項協議,宣稱愿意取消對美商品所有關稅。
美國作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雙邊的貿易額達到了1900億美元,其中,美國對印度的貿易逆差達到了450億美元。
言外之意,印度的商品在美國市場比美國商品在印度市場更具競爭力。
然而,一旦美國要對印度征收關稅,印度商品的優勢或瞬間消失。
實際上,莫迪政府與特朗普政府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無可非議。
只不過,莫迪政府從一開始就未弄清特朗普政府悍然發動關稅戰的真實目的。
此前,中美關稅戰愈演愈烈,印度卻幸災樂禍,其工商部長公開指責中國,表示當下全球貿易危機的根源就是因為中國加入了WTO,而面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則是大力贊揚。
那時的印度就已經做起了代替中國輸美的美夢。
此后,印度就多次對美妥協,希望盡快與美達成協議,然而截至目前,美國和印度依舊沒能達成協議。
如今更是傳出了印度要取消對美所有關稅。
只不過讓印度沒想到的是,印度的退讓又換來了美國新一輪打壓。
要求蘋果停止在印建廠
據財聯社5月15日報道,特朗普直接向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施壓,對蘋果在印度開展手機生產業務表達不滿,并明確表示期望蘋果能夠將手機生產線遷回美國本土。
其理由在于,特朗普認為印度具備自主發展的能力,即“印度有能力妥善處理自身相關事務”。
特朗普的此番言論無疑對印度在制造業領域的發展雄心構成了顯著沖擊。
長期以來,印度一直懷揣著承接全球制造業轉移、取代中國成為新全球制造業中心的愿景,特別是在智能手機等高科技產業領域。
印度總理莫迪對此更是抱有宏大抱負,積極推動相關產業政策,其中吸引蘋果代工廠入駐印度便是其重要政績之一。
然而,特朗普公開表達對蘋果在印度設廠的反對態度,這無疑讓莫迪政府深感憂慮,擔憂此舉可能對其制造業發展戰略產生不利影響。
更關鍵的是,在莫迪視角里,印度已經將姿態放低的不能再低了,特朗普政府卻絲毫未在意,而中國與美會談,不僅沒有放低姿態,特朗普還讓步了。
這種對比,恐怕更是讓莫迪政府不滿。
印度想成為“第二個中國”,不是一天兩天了,然而并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復刻中國所取得的成就。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樞紐以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已具備與美國在多個層面展開實質性競爭的實力。
反觀印度,盡管其人口規模位居世界首位,但經濟總量僅相當于中國的五分之一。此外,印度在與美國進行經貿談判時,亦缺乏足夠的籌碼與議價能力。
在此背景下,印度總理莫迪所采取的反制措施,在客觀上顯得成效甚微,甚至被外界視為一種缺乏實質意義的姿態。
此舉非但未能達成預期目標,反而使印度在后續談判中陷入被動,不得不接受更為嚴苛的讓步條件,這在一定程度上被外界解讀為特朗普政府對印度的“施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更何況,美國怎么會允許“第二個中國產生”,且對面還是印度。
莫迪自認為自己很聰明,然而,談判靠的是實力,不是“我認為”。
信息來源:
《特朗普:我對庫克有點不滿,蘋果遷出中國,跑去印度干什么?》觀察者網
《印度只“硬氣”了兩天?特朗普爆料:印度已同意取消對美所有關稅》財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