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新職業的興起,都與時代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邏輯和聯系。多年前,中華全國總工會掀起一股在民企外企組建基層工會的熱潮。就上海來說,這個任務自然落到了街道層面,但彼時街道人手有限,忙不過來。于是,在市總工會的指導下,“工會指導員”出現了。上海“001號”工會指導員駐點站定在了楊浦區的定海路街道。
“001號”工會指導員駐點站的條件很艱苦,大約4平方米的路邊小木屋,只能勉強放下桌椅,擠進兩個人——指導員老劉與小傅。室內,光線黯淡,沒有空調,沒有電話,吃飯“打游擊”,上廁所到馬路對面的勞動公園。“001號”工會指導員駐點站的業務對象,就是周邊的兩個工業園區。這兩個工業園區入駐的大多是從事紡織服裝行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
吃完午飯,老劉和小傅騎上自行車,去往一家從事制衣的民企。到企業門口,與前臺表明身份,前臺叫來主管后,老劉他倆并沒有直奔主題,而是關心起企業前不久發生的一起工傷。老劉說,這家服裝企業的剪裁車間裁布料時,一位職工的手不慎被電動刀割破,他想了解職工申報了工傷沒有;對預防電動刀傷害,不知企業有何舉措?
企業主管說,出了那起事故后,老板痛下決心,花了7000元進口了一只不銹鋼防割手套,徹底杜絕了電動刀傷人事故。那是一只由不銹鋼細密鋼環環環相扣組成的手套,戴上挺沉,但仍然可以自由伸展彎曲。由于是金屬,電動刀碰到鋼環,只能推著它前移,卻無法割破。老劉嘖嘖稱奇后,便表示要向其他服裝企業推廣。臨走時,他對主管說,申報工傷如果有困難,可以找工會。其實,企業成立工會,這類事工會都可以幫上忙。離開那家企業,他們又走訪了三家服裝企業,每到一處,老劉總是先介紹防割手套,然后再勸企業組建工會。老劉說,作為“工會指導員”,沒有前人的工作經驗,只能靠自己邊做邊摸索。
歲月悠悠,轉眼好些年過去了,“001號”駐點早已不復存在,替代的是更多的功能齊全的工會驛站拔地而起;最初的工會指導員雛形,如今已經演變成了職業化的工會工作者,其職能也從組建工會,增加為工會調解、宣傳、服務等綜合職能;其勞動身份也從最初的“說不清,道不明”,變為清晰的民辦非企業單位職工,收入更是從當初的二三百元變成近萬元……真是任何行當的興衰,都是時代脈搏跳動的痕跡。
原標題:《十日談·新360行|姜子芳:工會指導員誕生記》
欄目編輯:史佳林 文字編輯:錢衛
來源:作者:姜子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