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陽光穿透薄霧灑向殷行街道殘疾人陽光康健驛站,陳乃龍拄著雙拐緩緩踱步。今年71歲的他,曾是重度肢體殘疾患者,如今不僅能拄拐獨立行走百米,更成為驛站里鼓舞人心的"精神領袖"。
時間回到2011年4月。陳乃龍在一起單車事故中受傷。“當時覺得完了,非常壓抑的心情。他回憶道。術后頸椎內固定著鋼釘,右側軀體完全失去知覺,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導致下肢痙攣,連翻身都要靠家人幫忙。最痛苦的是藥物副作用帶來的持續性頭痛眩暈。“整天像活在棉花里,就這樣混日子過了好幾年。”
轉折發生在2018年。電視里播放的《殘疾人陽光康健驛站》專題片,讓這個本已認命的老人眼中重現光芒。拄著雙拐輾轉找到驛站時,陳乃龍不會想到,這里將成為他“重生”的起點。針對陳乃龍的復雜病情,驛站組建了由康復醫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制定出一套極具針對性的訓練方案:力量重建階段、功能恢復階段和整合應用階段。
近日,記者在殷行殘疾人陽光康健驛站看到了陳叔叔的運動打卡記錄。在智能手環監測心率、血氧等指標下,陳乃龍的適應性訓練做得井井有條。訓練效果直接反映在逐步提高的生活質量當中。“我可以騎著殘疾車獨自去共青森林公園游覽。”陳乃龍說。
通過全身有氧訓練協調機、律動步態訓練器、遠紅外生物頻譜氣血養生機等進行康復訓練,陳乃龍的腿部力量明顯改善,已經逐漸自理,不拄拐杖可自主站立2分鐘,借力雙拐能走50至100米。“我們就像在拼一幅拼圖。”驛站運營白茹告訴記者,“最大的改變是個人心態,陳叔叔現在樂觀許多,經常助人為樂,是殘疾人康健驛站的‘智多星’和會員們的‘主心骨’。”白茹說。
記者了解到,殷行殘疾人陽光康健驛站采用科技賦能個性化,引入物聯網設備實時采集運動數據,通過AI算法動態調整訓練方案。多維支持網絡化,搭建“醫療-康復-社區”閉環體系,與新華醫院建立綠色轉診通道,聯合街道殘聯提供輔具適配、無障礙改造等服務。
驛站負責人透露,這種模式使服務效率提升40%,人均康復成本降低35%。相較于側重生理修復的傳統康復,驛站模式實現了三大突破,通過精準評估建立個體化訓練處方、運用積極心理學激發內在動力和構建可持續的支持生態系統。
殷行街道服務辦介紹,殘疾人陽光康健驛站著力為殘疾人提供各類個性化運動康復服務,像陳乃龍這樣的案例在驛站并不在少數,已有十多位坐輪椅前來運動的殘疾人,經科學鍛煉可拄拐杖獨立行走。
“是驛站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把這份光繼續傳遞下去。”站在驛站門口,看著電子屏上跳動的數據,陳乃龍的目光堅定而從容。夕陽西下,健身房里此起彼伏的器械運轉聲中,陳乃龍的故事仍在續寫。
文字丨王歆瑜
圖片丨王歆瑜
編輯丨文茜婷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