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歲殺了叔叔,27歲被兄弟斬首。
一身皮衣,頭戴貂帽,最終被張作霖誘殺。
到底是哪個時代,才容得下這樣一個人?
從家族仇殺開始的命運
沒人教他什么是對錯,只有刀,和死人,杜立三出生在一個什么樣的家?父親是搶劫為生的綠林漢,母親是給土匪帶飯包傷口的女人。
叔叔告發親兄弟,換自己一命,這個家,講不通人情,講的是活命。
那年他16歲,族叔杜寶興告了他的父親,縣衙抓人,枷鎖游街,三天后,問斬,父親臨死前只留下一句話:你娘不能賣給人家。
杜寶興想賣他娘,賣給誰?
是一個經常往青麻坎村出沒的“伙計”,做的是人口生意,拉女人去俄國人的工地,干什么,不用問,杜立三沒哭,他不吭聲。
他去找了人,七個青皮,帶著三把破槍和兩把銹刀。
一天夜里,杜寶興家的屋門被踹開,他被按倒在炕上,杜立三一刀割了他的喉嚨,還不解氣,把他那還沒長胡子的兒子也捅了三下。
第二天早上,全村都知道了。
“小杜家這孩子,下手夠狠。”從這天起,他不再是個“孩子”,他是有人怕的那個。
小匪成長為地頭蛇
遼河是活水,也是肥肉,商船來來往往,白天打旗,夜里點燈,一個月跑兩趟,利比開店還大,但前提是:能順利過河。
杜立三干了一件事,他站在岸邊,對著船上喊:“交錢,不然放槍。”
那年頭船上人膽小,一天他攔了16艘,裝了滿滿三船糧,他不是一個人干,他帶著幾個“弟兄”,都是遼中附近混不下去的地痞。
有人拿木槍,有人拿叉子,一個在前叫罵,兩個翻上船抄袋子。
有人反抗嗎?有,有個河南幫船工拔了刀,被杜立三一棍砸暈,扔進河里,后來再沒人提刀,錢從哪來?從船上。
勢從哪來?從打死人開始。
1900年,他不再攔船,他看中了地,遼中縣南邊有個三界溝,離水不遠,地勢高,他帶著幾十人,占了那塊地方。
上來就干三件事:1. 立桿子,插旗,寫字:“杜家寨”
2. 把溝口的地主叫來,問地契,“誰種地,給錢,不給,燒你莊。”3. 搞“餉銀”,每十畝兩塊大洋,比清政府還狠。
有個老鄉不服,進了寨子罵街。
第二天他家牛被殺,房被燒,第三天,那人跪著來送錢,杜立三看的是順不順,不是法不合法,寨子里修了三座碉堡,糊土墻,裝火銃。
每晚有巡邏,要打進來,得過三道口。
他用錢養人,兄弟們吃得好,穿得厚,一人一把槍,招的人多了,他開始分“頭目”,誰搶得多,誰地盤大,誰當大頭。
他是頭子,是王,他占了地,改了河道。
水從南流,淹的是別人家的田,有人去告他,來人看了眼,沒動手,杜立三贏了。
土匪頭子的民族氣節
俄國人從東北的鐵蹄下走過,他們不止是沖著錢來的,遼東大地一度是沙俄的重點侵略區,沙俄通過侵占東北,壟斷了中國的外貿和資源。
從上到下,從商人到士兵,都是穿著皮靴的“洋人”。
他們拿槍捏著東北的命運,而杜立三,也早早成了他們的眼中釘,1900年,俄國的騎兵帶著大刀,一路北進,越過了滿洲大地。
他們吃盡了地頭的資源,從遼東,到松花江。
杜立三不忍:“這地不屬于他們。”他集結了手下的力量,挑選出最精銳的五十人,偷襲沙俄軍隊,這不是簡單的“土匪斗洋人”。
他用“放風箏”的辦法伏擊沙俄哥薩克騎兵。
杜立三命令手下在山上綁上幾根長竹竿,搭上線,再在竹竿頂端掛上輕飄的布條,像極了風箏,俄軍遠遠地看到這些布條,以為是敵軍的旗幟,急忙前去。
正中陷阱,他把五十人分成兩隊,從山兩側包圍他們。
結果就是幾百名俄兵陷入了這場匪兵的突襲,不到半個小時,四十名哥薩克騎兵全被擊殺,剩下的俄軍四處逃散,不敢再深入。
這些情報最終傳到了日軍的耳朵里。
日軍給杜立三提供了武器和支援,鼓勵他騷擾俄軍的補給線,杜立三成了“包打洋人”的名字,百姓口中,他是“保家衛國的英雄”,是抵抗外敵的“綠林將軍”。
雖然手段極端,但他做的事,卻是某些人眼中的“俠義”。
他恨外人,特別是那些來侵略的人,恨到骨子里,可民間的贊譽并不意味著他能安穩,那時的杜立三,是地方的地頭蛇,還是抗俄的帶頭人。
他手下的匪兵,早已經擁有了反抗外敵的強大力量。
諷刺的是,百姓稱他“包打洋人”,卻從來沒有人稱他為“英雄”,他在與外敵對抗的同時,卻繼續壓迫民眾,這讓他變成了一個及其矛盾的人。
兄弟情盡、強權的到來
杜立三眼中的遼西王朝,終于迎來了“新王”的到來,張作霖是個能屈能伸的人,他和杜立三的關系,開始時就像是江湖中的“義結金蘭”。
年輕的張作霖,剛剛起步,沒人知曉他會從一個地方土匪頭子,變成日后東北的“鐵血帝王”。
張作霖曾因搶地盤與杜立三發生過沖突,那時的他,還沒有力量能與杜立三抗衡,但當年兩人因為某些“權謀上的共識”結成了盟友。
張作霖的叔父杜泮林是杜立三的親戚,彼此在這個亂世中,早就習慣了互相使用和利用。
“招安”這個詞,充滿了陰謀,1907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下令,要徹底剿滅杜立三,這時,張作霖看準了杜立三的弱點,不穩定的政權與人民的壓迫。
他開始了“智取”,張作霖向杜立三傳遞了一個“招安”的信號。
杜立三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個“招安”,他已經習慣了自己做主,不需要別人給他“官職”,可是,張作霖并沒有罷休。
他開始使用計謀,他利用杜立三的親戚,杜泮林,偽造了朝廷的“高官招撫信”。
杜立三并沒有發現這些細節,他相信了,這是一封巧妙的“招安信”,誘使他前去與張作霖會面,但這次“會面”,其實是死亡的信號。
杜立三帶著十多個心腹,踏入了新民府。
張作霖準備了宴席,氣氛表面上親切和諧,直到宴會結束,張作霖一聲令下,一陣伏兵從四面八方涌出。
杜立三和他的親信被按倒在地,張作霖親自揮劍,一刀命終。
27歲,杜立三死在了“兄弟”的手中,這場“招安”背后,藏著兩股力量的沖突,杜立三代表了反抗的力量,而張作霖代表了新興的軍閥權力和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