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蔣介石在李宗仁等人的逼迫下宣布下野,但僅僅過了四個月,各方就發現沒有蔣介石玩不轉。
因為蔣總司令在臺上時,大家都覺得此人討厭,但蔣總司令下臺,局面并未改觀,似乎還更難。大家不但軍事上有挫折,政治上無頭緒,經濟上一籌莫展, 還各種矛盾越發交織成一團。
于是急于打開出路的馮玉祥敦促,最善于投機的閻錫山呼吁,當初逼宮的李宗仁妥協,到年底,蔣介石終于挾著新婚之喜再次出山。
北伐軍各方遭遇的種種困難,有其必然,但也與蔣介石下野前的運作有關,這其實早在蔣介石的意料之中。于是接下來,老蔣繼續運作,終于把一堆散沙勉強捏成一團,再次揮軍北伐。
北伐軍此后的進行中,巨頭們之間的明爭暗斗如同三國,但曲曲折折之下,北伐軍還是取得了決定性的戰果。
等到了1928年5月17日,北伐軍東路雖然一度受阻于日本人,但好歹是遵從蔣介石的妥協策略,越過德州繼續推進了。
而西路的閻錫山部隊雖然受阻于保定,也不過是暫時之事,因為閻錫山、馮玉祥都有志率先奪取平津地盤,第四集團軍的白崇禧為了聯閻制馮,也已經準備幫助閻錫山。
當時的情況對奉軍顯然是大大不利了,然而5月17日這天的張作霖并不緊張,他依舊在跟他的客人們大戰麻雀(麻將)。
戰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勝敗乃兵家常事,久經沙場的張作霖早已見慣風云起伏跌宕,習以為常。更何況奉軍依舊強大,他總還有一個退路可去,那就是他的東北老巢。
那天晚上與張作霖對戰的客人是梁士詒、李宣威等人,而他們打麻將的地點在中南海豐澤園純一齋的里間。
純一齋碧水環繞,清雅、 靜謐,又稱 “ 水上齋 ” ,它的名字是乾隆親書。大清以后,中南海早就成為北洋政府各屆總統、 總理的辦公之處,那時又成了張作霖的大帥府。
張作霖一向喜歡打麻將,這也是他們那班人通常的應酬方式,可是他們那天卻被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攪局了。
芳澤來時,梁士詒等料知不是小事,所以就想罷戰辭去,但是張作霖不許,他說;“ 我與芳澤沒什么好談的,不大工夫就能說完。 ”
然而張作霖去了之后,并沒有像他說的那樣很快就完,他好長時間都沒回來,這讓客人們漸漸不耐煩了。
他們因為李宣威懂日語,就請他去聽聽到底是怎么回事。可是李宣威去得晚了,聽得稀里糊涂。他在客廳外突然聽到張作霖發火,還摔了什么東西,吃了一驚,趕緊就跑回來了。
然后他話沒說上幾句,張作霖就一臉怒色地跟了進來。這看得大家面面相覷,驚異不已。
大家卻是到事后,才從張作霖的承啟官趙錫福等人那里,探聽到談話內容和沖突原因的。
那天芳澤來,首先要談的是共同修筑吉會鐵路的合約,這事其實已經談過多次,但都被張作霖敷衍了過去。
張作霖之前每談到此事,就會推出他的智囊楊宇霆,讓日本人跟楊宇霆談。而自稱沒文化,讓楊宇霆做代表來緩沖,即便楊宇霆答應的事,也可以翻臉不認,這是張作霖慣用的策略。
但是這一次,日本人不想輕易放過他了。芳澤同時提出一個條件,說只要張作霖答應這個要求,日軍就可以設法阻止北伐軍渡過黃河。
日本人這是在乘人之危,于是張作霖正色回答:“ 我們家中的事,不勞鄰居費心,謝謝你們的好意。 ”
日本人不久前已經在濟南有所動作,張作霖很清楚,但他更清楚日本人不是為了幫助奉軍。
張作霖說完,芳澤冷笑:“ 你們打得過北伐軍嗎? ”
張作霖說:“ 打不過又怎樣?若是打不過,那我們就可以退到關外。 ”
芳澤進一步威脅:“ 恐怕未必回得去吧。 ”
張作霖笑了,說:“ 關外是我們的家,想回去就回去,有什么不可以呢? ”
芳澤因此就拿出一份文件遞過來:“ 大帥不妨先看看這個。 ”
芳澤遞過來的是一份《覺書》,日本 “ 覺書 ” 的意思就是備忘錄。 田中內閣此時出臺的這份備忘錄,首要目的就是攫取滿蒙利益,他們當時給國民政府和張作霖都送了一份。所以張作霖看到它是在17日,國民政府看到它是在18日,幾乎算是同時。
而其關鍵信息是:
田中義一1927年一上臺,就覺得從蔣介石的種種表現中,“ 漸漸可以看清他真正的面目 ” ,有可能以支持蔣介石統一中國本土為代價 ,來換取蔣介石對日本在東北權益的承認。
因此,日本人在北伐軍節節勝利之際,突然出兵山東,占據濟南,就是一步早已計劃好的棋局。
他們步步緊逼,一面是要試探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的底線,一面也是為逼迫蔣介石簽下城下之盟,將東北拱手相讓。
北伐當時正在關鍵時刻,日本的介入影響至大,所以日本人對蔣介石的條件就是,你答應,我就幫你, 不答應, 你就不能通過。
而對張作霖的條件則是,你答應,我就幫你阻止北伐軍,不答應 ,你就連老巢都難回去。
日本人的這份備忘錄其實已經表露了他們真正的野心和策略,所以當時在國民政府負責外交的黃郛看過后,就第一時間給蔣介石去電說:“ 昨送覺書,彼欲乘機解決滿蒙之心畢露 。 ”
日本人送給南京政府的覺書是這樣說的:“ 滿洲治安之維持,在我國極為重要 。如淆亂該地方治安,或者造成淆亂原因之事情發生,我國政府應須極力阻止之,故戰事進展至京、津地方,其禍亂或及滿洲之時,我國政府為維持滿洲治安起見,或將不得已有采取適當而且有效之處置。”
這就是說,日本人在濟南只是小試牛刀,予以警戒,他們是絕對不允許北伐軍進入東北的。他們就因此要雙管齊下,看看誰最能符合他們的利益。
日本人也就是因此要在覺書送到后通告黃郛:南北和談是否有可能,如果不能,我們則將對奉系采取兩種辦法:一,不戰而退,準予出關,但不許南軍追擊; 二,戰敗而退,須先向日軍繳械,始能出關,但南軍仍舊不許追擊。
而這,也正是蔣介石投鼠忌器,最后只能停步不前,促成東北自愿易幟的原因。但是蔣介石當時一面不能繼續前進,一面也不能承認日本在東北的特權,于是就只有含糊應答,婉轉回避, 說張作霖如能下野退兵 ,自無出兵東北的必要。
只不過蔣介石那時的策略,是一面尋求有條件的妥協,一面積極斡旋,甚至不惜以其它利益換取英美的幫助。而且他始終站在幕后,絕不出面,以便可以轉圜、推卸, 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而張作霖不是。
張作霖雖然有相當狡猾的一面,但大事上從來親自擔當,尤其不肯將原則大事假手于人。他就是用楊宇霆擋箭,那也是已經定下了主張。所以張作霖與日本人的那場沖突就不可避免。
張作霖土匪出身,經歷復雜,性格復雜,但身上率真野性豪勇的一面沒變。
日本人當時告訴張作霖的其實是:你自己的家自己說了不算;你要不要打下去,什么時候回家自己說了不算;為避免北伐軍跟進,你必須不戰而退;你答應我的條件,我就可以幫你阻止北伐軍,讓你不退;你如果不聽話,就不能出關,你要是戰敗而退,我就要把你全軍繳械。
你想張作霖這樣一個人,怎么能受得了這個!
可是張作霖的火已經在騰騰升起時,芳澤還在火上澆油。他大概以為一時沉默的張作霖是被嚇到了。
芳澤說:“ 張宗昌的兵在濟南殺死幾十個日本僑民。 ”
日本人在濟南慘案時,為對付蔣介石,說的也是北伐軍殺死日本僑民,只不過這次換了張宗昌干的。
芳澤顯然是想拿這事要挾張作霖,增加壓力,但是張作霖回答:“ 我沒接到任何報告,無法確認。 ”
然而芳澤還是只管恫嚇:“ 張宗昌是你的部下,你對此應該負一切責任! ”
于是芳澤就終于把張大帥的野性子激出來了,他不再克制,從座位上一躍而起,狠狠地把手中的翡翠嘴旱煙袋摔到了地上。
煙管落地斷為兩截,張作霖聲色俱厲地咆哮起來:“ 此事一無報告,二未調查,卻叫我負責,你媽拉個巴子的,豈有此理! ”
他罵完氣沖沖地丟下芳澤就走,臨出門又回頭對芳澤大叫:“我這臭皮囊不要了,也決不能做這件叫我子子孫孫抬不起頭來的事!”
張作霖說的自然是那份損害中國的鐵路合約,一場歷時三個多小時的談話就這樣結束,而大帥府的人聽了后個個心中不安。
因為日本軍方有意對張作霖下手的各種消息早就很多,這樣一來, 事情就更加難料。
張作霖不久后終于撤軍了,關于奉軍敗退,張作霖出走,有一件事很有意思。
桂系一向認為是自己的大功:張作霖和奉軍當時一見到桂系源源不斷的運兵列車,立刻嚇跑了。
而馮玉祥則說,那是因為他在閻錫山的一再請求下,把韓復榘開上去了;鹿仲麟、 韓復榘一上,奉軍擋不住兩面夾攻,立刻潰退。
他當然不會說他趕緊命令韓復榘出擊,是見到桂系出兵,怕失去機會。
北伐軍各路人馬當時都自有算盤,不用多說,但是北伐之勝利,其實哪家都不必自夸, 只怕少了哪一個都不行。
只不過真要論功,西北軍的確應該列在各軍之首,然后就是一二三集團軍的先期努力基本已決定了戰爭成敗,而第四集團軍的加入,自然促成了勝利的加速。另外,日本人的干預,和張作霖等人的作戰意志,當然也很重要。
張作霖那時候其實并不想退兵,但他到底是一個有豐富經歷,非常腦筋的人。他就是憤怒,也還是一個打下一大片地盤的梟雄。
張作霖那時有很多事不能不慎重考慮,尤其是如何保全軍隊,保住老巢。而他那個正在帶兵打仗的兒子也給他帶來很大的影響。
張學良厭惡內戰,不知道這些戰爭到底是為了什么。他不知道,就不想繼續打下去,何況那時候雙方的優劣對比已經很明顯。
所以張作霖當年與手下大將及重要幕僚多次商討戰退之計時,大家就分成好幾派,一派說已不可打,一派說要打到底,一派說完全以張作霖的打算為準則。而張作霖再問到兒子,張學良就不但不想打下去,還哭,大哭。
張學良當時大哭,據說還因為他親眼目睹的一件事,對他觸動太大。
他從河南回北京,在一個車站上看到一個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老人趴在地上,他和身邊的人給老人錢,但老人不要。
他們再把饅頭扔給老人,老人抓起來狼吞虎咽,就連饅頭上的土都一起吞下。
張學良在那時候就難過地落淚了,他問老人:你怎么成了這樣?家里沒人了嗎 ?你沒有兒女嗎?
老人回答:這里連年打仗,兒子都被拉去當兵去了。抓的抓,拉的拉,跑的跑,逃的逃,剩下我們這老的走不了,就弄成這樣了。沒有飯吃,餓啊。
張學良高高在上,一直養尊處優,這樣的事他基本接觸不到。他原先打仗的時候,在戰場上見到死人就會難過,現在看到這種情景更加受不了了。
于是張學良就去問他父親:我們為什么打呢?這個戰爭是干什么的呢?大家自個跟自個打,今天跟你打,明天跟他打,昨天打過了,今天又和好,今天和好了,明天又打起來了,我們這到底是干什么呢?每場大戰下來,死的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剩下的都是無能之輩,來請功受賞,這算什么事呢?為什么打內戰呢?這打的是什么意思呢?到底是為什么呢?要是有真正的目的還可以。
張學良其實是找不到戰爭的目的和意義,才不想打了,張學良代表的可不是他一個人。張學良都不想打了,其他人可想而知,所以張作霖思前想后,就動搖起來。
再打下去肯定損失很大,而且結果基本也無法改變,何況打敗了日本人還要繳他們的械,因此張作霖首先想到的就是講和。
他當然不想就這樣退走。他是要面子的,還想要一點條件。
張作霖這樣做,是自然之事,而蔣介石本來也想答應,可是馮玉祥不肯接受。
蔣介石想答應,無非是因為日本人,他完全知道現在打東北的困難太大。他本來在濟南慘案時,就差點下令撤回南京,跟張作霖來個劃江而治,但是譚延闿等人堅決不同意。老蔣那之后把軍隊指揮權交給馮玉祥,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而馮玉祥當時想的卻是,張作霖敗局已定,他怎么也得走,你還跟他講什么和?先打跑了再說,東北的事看情形而定。
于是北伐軍就沒理會張作霖的求和,繼續前進了。而張作霖眼看著再打下去沒意思,也就終于不再要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下了撤回老巢的命令。
他命令張學良斷后,自己先行一步,結果他就在6月4日,遭遇了日本關東軍的炸彈。這離他拒絕芳澤,不過16天。
?END?
文/九鴉
圖/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