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0年前,馬橋文化的陶片在沙岡鐫刻下第一縷炊煙,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將上海的文明史向前推演約兩千年——“海納百川”的精神火種在此點燃。
隨著馬橋遺址的發掘,一件件歷經風雨的“寶藏”破土而出,訴說著歷史變遷。5月18日起,“如果馬橋寶藏會說話”系列,為您揭開馬橋遺址文物的神秘面紗。
第一期揭秘的是:鴨形壺
簡介:陶鴨形壺是馬橋文化特有的器形,因為器體一側凸起上翹,形似鴨子豐潤的尾部,所以考古學者形象地稱之為“鴨形壺”。
大家好,我叫“鴨形壺”
20世紀50、60年代
上海馬橋遺址發掘工作啟動
直至1994年
我從地下被挖了出來
剛從土里出來的我
十足是一個“灰頭土臉”的丑小鴨
好在考古爺爺給我精心“梳洗”
讓我的“絕世美貌”再現人間
作為陶器家族的一員
我是由陶土制作成形
后經燒制而成
根據質地,我們馬橋文化陶器家族
分夾砂陶、泥質紅褐陶、
泥質灰陶和泥質黑陶四系
其中,泥質紅褐陶數量最多
我的身高大約10厘米
肩上附半環形扁鋬(pàn)
肚子扁鼓
身體一側凸起上翹
形似鴨子豐潤的尾巴
為了提升美觀度
我的頸部和腹部往往拍印紋飾
由于陶質的不同
所以我擁有不同的顏色
灰陶云雷紋鴨形壺
然而,我可不是空有美貌
我的功能作用也不可小覷
根據考究
我不僅可以用來裝水
也可以是一種盛酒器
甚至是一種祭祀用品
可以說,我們陶器家族的出現
促進了人類的生產生活
提高了人類適應與改造自然的能力
作為馬橋文化中
特有的器物
鴨形壺不僅數量多、變化規律清晰
而且我的出現
豐富了陶器的制作方法
紅陶云雷紋鴨形壺
也許你可能會疑惑
為什么我長得那么像鴨子?
有考古爺爺們考究
是由于長江中下游自然環境
比較適合水鳥的生存
鳥類數量多、種類豐富
長期生活于此的先民
對鳥禽產生崇拜之情
于是就把鳥的形狀融進陶器的制作中
令人高興的是
在全國各地
我有好多“親戚”被發現
除了上海馬橋遺址
目前已報道的鴨形壺出土地點還有
江蘇吳縣澄湖遺址、浙江嘉興韓家浜、
江山肩頭弄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等
黑釉硬陶鴨形壺
當今考古發掘的材料已經證明
古代先民們異域遷徙的例子很多
正因如此,諸考古文化之間
才得以廣泛的文化交往
密切的聯系,多方面的影響、吸收
最后發展為中華民族
光輝燦爛的文化
仿鴨形壺青瓷文創產品
如今,現代馬橋人發揮聰明才智
仿制出鴨形壺文創產品
瓷質光潔細膩,造型優美流暢
我從一只灰頭土臉的“丑小鴨”
華麗變身成為一只美麗的“白天鵝”
供稿:區文旅局、馬騰平
資料來源:《中原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鴨形壺》 (原載《東南文化》1991年第5期)、《馬橋文化探微》《追尋馬橋文化》
編輯、初審:高淑婷
復審:石思嘉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