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祚(?-1630),遼東開原人,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被“市夷掠去”至建州女真地區。
時年十二歲的他以“伶俐善解人意”深得努爾哈赤器重,被分入大貝勒代善的正紅旗,參與后金進攻遼沈之戰。
因戰功卓著,他從備御累升至副將,管轄金州、復州、海州、蓋州四衛,成為后金國中顯赫的漢官。
《明熹宗實錄》記載,劉興祚在遼南“奴欲鋤遼人,興祚多方保全之”,暗中保護漢民。
天啟元年(1621年)后金占領金州后,他奉命鎮守南四衛,成為努爾哈赤倚重的邊將。
天啟二年(1622年),登萊巡撫袁可立“一意治師,塞要害,焚盜糧,聯絡諸島”,對后金形成戰略壓力。
劉興祚派幕客金某密報袁可立,稱“欲反正內應,以報中國”,請求免死加銜。
袁可立雖疑其詐,仍以“因間用間”之計,于天啟三年(1623年)二月二十三日簽發免死票與加銜札付,命總兵沈有容率兵接應。
復州備御王丙告發劉興祚通明。努爾哈赤將劉興祚兄弟及李永芳長子逮捕審訊,雖未坐實通敵,仍處死其弟劉興仁,將劉興祚降為參將。
《明熹宗實錄》載:“奴四月間從金州近海盡趕人民退處復州,以王丙之故致奴覺察,將愛塔并李永芳長子械而去,殺其弟劉興仁暨王丙,闔城屠戮,所未盡者悉趕而東”。
此事件導致復州兩萬漢民被殺,后金被迫放棄金州、復州等四衛沿海四百余里土地。
復州之變后,劉興祚雖遭猜忌,仍暗中為明朝傳遞情報。
天啟五年(1625年)柳河之役時,他身在牛莊欲為孫承宗內應;天啟六年(1626年)寧遠之戰前,他向袁崇煥密報后金動向。
天啟七年(1627年)寧錦之戰中,他派心腹吳堅忠徒步向袁崇煥報信,使明軍提前防備。
同年,劉興祚隨阿敏征討朝鮮,主導與朝鮮的談判。他迫使朝鮮在國書中不寫年號,并承諾不接濟毛文龍,促成《江都盟約》。
朝鮮國王李倧事后稱其“有恩于我國”。
崇禎元年(1628年),劉興祚偽造自焚現場,將一名盲人灌醉縊殺,換上自己的衣服后縱火焚尸,騙過后金官員庫爾纏、達海等人。
《清實錄》載:“興祚竟逃,復遣仆二人致書于毛文龍,被獲,誅其仆人,因逮興祚。上復釋其罪,遷其家于城內”。
實則他乘船逃至皮島,投奔毛文龍。
抵達明朝后,劉興祚被袁崇煥委任管理東江鎮,升參將,管副將事。
但毛文龍與袁崇煥對其態度冷淡,“文龍死,歸袁崇煥,皆悒悒不得志”。直至孫承宗督師薊遼,才委以重任。
崇禎二年(1629年)己巳之變,皇太極繞道蒙古攻明,兵臨北京。劉興祚奉命防守永平,與后金激戰于青山營冒兒頭。
他“偽造八旗軍旗號,與十數原八旗女真人近衛,滿語喧嘩”,突襲蒙古兵營,斬獲首級五十余顆。
崇禎三年(1630年)正月初三,劉興祚率數百騎兵押解首級赴永平報驗,在兩灰口遭阿巴泰、濟爾哈朗伏兵突襲。
《邊事小紀》載:“興祚以馱馬逸,不及甲,箭衣力戰,自卯至申,殺賊無算,中流矢死”。其弟劉興賢被俘,尸體被后金軍碎尸萬段。
崇禎帝聞訃,提拔劉興祚三級,賜祭六壇,其子劉大縉襲錦衣衛指揮僉事世職。
而皇太極則將劉興祚留在后金的家人盡數誅殺,僅其母因年老獲免。
劉興祚的一生充滿爭議。清方記載稱其因勒索被罷官而叛逃,而明朝史料強調其民族大義。
關于毛文龍之死,他在致皇太極的信中自稱“密告崇煥”,但學者多認為此乃迷惑后金之言。
談遷評價:“興祚逋亡之余,百計脫歸,有宋李顯忠之風”。孟森則指出:“劉興祚應當表彰,由劉興還可以看出當日滿洲籠絡漢人之用心”。
其詐死投明事件被朝鮮視為“大奸慝者”,卻在明朝被贊為“愛國精神足以光照千秋”。
劉興祚的五次生死抉擇,折射出明末清初的動蕩與民族矛盾。他以“假死”之計回歸明朝,卻在皮島與關寧軍的傾軋中壯志難酬。
兩灰口的箭雨,終結了這位傳奇人物的生命,卻留下“不惜破家以殉國”的精神遺產。
正如《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所言:“奴多用中國叛將防守四衛,而公納劉愛塔之降,以開奴攜二,一時中國叛將被奴誅夷殆盡”,他的叛降深刻影響了明清戰局,成為遼東間諜戰的經典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