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不是堆積歷史的倉庫,而是對話未來的搖籃。”在孩子們的齊聲誦讀中,“藝海馨聲,紅色星火”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活動在左聯會址紀念館落下帷幕。
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活動鼓勵青少年用當代語言詮釋左聯文藝的紅色基因,用自己的視角展現文化的力量,吸引了來自虹口、楊浦、普陀、閔行等區域的中小學生前來。大家懷揣對歷史的敬畏與對文化的熱愛,共同參與這場融合歷史教育、藝術體驗與創作實踐的活動,探尋博物館在時代浪潮中的使命與擔當。
曾晨瑜用竹笛吹響了左翼歌曲《賣報歌》。文匯報記者 周俊超攝
雷羽墨用小提琴演繹左翼歌曲《賣報歌》。文匯報記者 周俊超攝
站上講臺,楊浦初級中學初一學生曾晨瑜用竹笛吹響了左翼歌曲《賣報歌》。她說,在參觀左聯會址紀念館的過程中,她看到了柔石曾使用過的長笛,也觸發了在這個特別課堂發揮特長吹響竹笛的靈感。她感到,藝術與文學一樣,擁有觸動人心的力量,是喚醒民眾、凝聚精神、鼓舞斗志的重要載體。《賣報歌》是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當時主要表現了以報童為代表的勞苦大眾的悲苦,但在今天,她的演繹更多了一份自信、歡愉,展現了不同時代青少年的人生境遇。
作為左聯紀念館的小小講解員,靜安區大寧路小學五年級學生雷羽墨創新用小提琴演繹了《賣報歌》。她感到,藝術不僅能記錄時代,更能喚醒人心,連接過去與未來。這次特別的演出,拉近了她與歷史的距離,產生了更強的情感共鳴。
部分學生分享自己的觀展習作。文匯報記者 周俊超攝
陳塨帶領學生們圍繞博物館的未來等問題展開討論。文匯報記者 周俊超攝
在“創作工坊”環節,楊浦初級中學教師陳塨帶領學生們圍繞“場館最打動我的藝術細節”“探究文物背后的藝術力量”等問題展開討論。針對本年度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同學們說出了很多對未來的設想——用AR技術復原當時的街頭歌詠大會,讓歷史活起來;不好懂的理論文章,用AI創作出文藝作品,幫助人們理解……
本次活動由中共虹口區委宣傳部指導,中共四大紀念館、上海市演講與口語傳播研究會、華師大語文教育研究中心主辦,左聯會址紀念館、《中文自修》編輯部聯合承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