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是諸葛亮,定不會讓馬謖守街亭!”1948年5月的一個傍晚,毛澤東放下手中的《資治通鑒》,對著正在整理文件的李銀橋突然說道。警衛員一時沒能接上話,只聽見主席又補了一句: “就算是臥龍先生,也脫不開三個欠缺。”
這番對話發生在西柏坡的土坯房里。彼時解放軍正與國民黨展開戰略決戰,毛澤東卻在研究一千七百年前的蜀漢丞相。在他看來,諸葛亮未能完成統一大業的關鍵,不僅在于 “謀事在人”的宿命論,更折射出中國歷代革命者必須警惕的三個深層問題。
不得不承認諸葛亮確實有過人的政治智慧。他用短短七年時間就完成了從 “隆中對”到跨荊益的戰略布局,這種執行力令人驚嘆。但毛澤東發現,這位丞相在人員任用上存在致命軟肋。馬謖失街亭的故事人盡皆知,可少有人注意到,諸葛亮明知此人 “言過其實”,仍將戰略要沖托付于他。更值得玩味的是,當馬謖違抗軍令擅自上山時,丞相竟未及時調整部署——這暴露出蜀漢高層指揮體系的僵化。
有意思的是,毛澤東對關羽守荊州的評價更為犀利。他認為諸葛亮明知關羽 “剛而自矜”,卻未在荊州部署制衡力量。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時,諸葛亮既未勸阻也未增援,最終導致荊州失守。這種用人不察、監督不力的教訓,后來被毛澤東總結為 “既要放手使用干部,又要抓緊韁繩”。
談及諸葛亮的第二個欠缺,毛澤東敲著煙灰說: “《隆中對》的分兵方略,實為取敗之道。”他特別指出,當劉備主力出秦川時,荊州方面僅以偏師策應,這種兩線作戰的部署完全背離了 “集中優勢兵力”的軍事原則。更嚴重的是,諸葛亮晚年六出祁山,每次都分兵多路,結果屢屢被魏軍各個擊破。這種戰略失誤,與毛澤東在四渡赤水中 “攥緊拳頭打人”的戰術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個問題則更為隱秘。毛澤東發現,諸葛亮雖長于治軍,卻短于治政。蜀漢立國后,丞相事必躬親,導致后繼乏人。當他在五丈原病逝時,偌大朝廷竟找不出第二個能統籌全局的人物。這種 “能人政治”的弊端,后來成為毛澤東反思歷史的重要案例。他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 “培養千百萬革命事業接班人”,正是汲取了蜀漢人才斷層的教訓。
不過毛澤東對諸葛亮的評價并非全盤否定。1949年冬,他專門批示將《出師表》編入干部學習材料,認為諸葛亮 “鞠躬盡瘁”的精神值得共產黨人效仿。在指揮淮海戰役時,他創造性地運用了 “圍點打援”戰術,這正是對諸葛亮 “攻其必救”思想的升華。更令人稱道的是,他在處理少數民族問題時借鑒了 “七擒孟獲”的智慧,指示部隊對布依族女匪首程蓮珍實施 “八擒八放”,最終使其主動配合剿匪。
歷史總是充滿吊詭。諸葛亮窮盡一生未能實現的統一大業,在一千七百年后被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人完成。這種跨越時空的呼應,恰恰印證了毛澤東的那句論斷: “讀史不是看熱鬧,而是要琢磨出治國安邦的門道。”當我們細究諸葛亮的三重欠缺,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歷史人物的局限,更是一面映照古今得失的明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