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局勢日益復雜的背景下,中美兩國之間的動態始終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2023年初,前北約最高司令斯塔夫里迪斯在一次公開場合提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中美可能在未來發生軍事沖突,并且將這一設想寫入了一本小說中,設定時間是2034年。
然而,斯塔夫里迪斯隨后又補充道,即便真的出現這種情況,中國在十年內也無法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這種說法到底有何依據呢?
十年之約?美國視角下的中國軍事實力
進入2023年底,斯塔夫里迪斯再次發表言論,聲稱中國在未來十年內難以具備完全的戰爭能力。他的這一判斷并非憑空而來,而是基于對中國海軍艦艇數量及造船能力的具體分析。截至2023年,中國已經擁有了全球規模最大的艦隊,艦艇總數超過355艘,而其造船能力更是達到了美國的232倍。
盡管如此,斯塔夫里迪斯仍堅持認為,中國在技術整合、實戰經驗以及盟友支持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這種看法與近年來美國的戰略焦慮不謀而合。
根據美國海軍研究所的報告,中國確實在快速縮小與美軍裝備水平之間的差距。不過,斯塔夫里迪斯更強調的是盟友體系的作用。他認為,一旦中美之間爆發沖突,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等美國盟友將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從而形成對中國的包圍圈。在他看來,這樣的威懾機制能夠為美國爭取更多時間,以便加強軍事部署并利用外交手段降低風險。
然而,這種所謂的“十年倒計時”更像是單方面的假設。中國一直倡導和平發展,從未主動挑起與任何國家的對抗。而美國頻繁拉攏盟友的行為,則暴露出其對單極霸權逐漸削弱的擔憂。
斯塔夫里迪斯的觀點背后,反映出美國對中國軍事技術進步的復雜態度。從反艦彈道導彈到高超音速武器,再到航母建造技術,中國的突破性進展讓美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五角大樓在2023年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中也承認,中國在某些領域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美國的水平。
但與此同時,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軍事現代化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例如航母戰斗群的遠洋作戰經驗不足、海外基地網絡尚未完善,以及缺乏類似于北約的多國聯合指揮體系。
斯塔夫里迪斯抓住這些弱點,試圖將其包裝成科學預測,但實際上忽略了中國通過演習、護航任務和聯合訓練所積累的實際經驗。
至于盟友體系,美國的信心未必如表面那般穩固。雖然日本和澳大利亞與美國簽署了軍事協議,但兩國對于直接參與中美沖突的意愿并不明確。2023年的日本《朝日新聞》民調顯示,僅有28%的民眾支持為臺海沖突提供軍事援助。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則更加靈活,更傾向于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而非訴諸武力。
中國海軍:從近海防御到遠洋存在
與美方的“危機預言”相對應的是中國海軍過去二十年間的穩步發展。早在2002年,人民海軍就完成了首次環球航行,兩艘艦艇歷時132天,行程6萬公里,成功實現了從近海到深藍的跨越。
此后,中國艦隊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2017年,由長春艦和荊州艦組成的編隊訪問了20個國家,創下出訪記錄;2025年,許昌艦亮相新加坡防務展,向世界展示了國產護衛艦的技術實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非戰斗任務中的積極表現。自2008年起,中國已向亞丁灣派遣了47批護航編隊,累計保護了7000多艘商船的安全;和平方舟醫院船則成為海上紅十字的象征,為超過37萬人次提供了醫療援助。
這些行動體現了中國“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強調通過合作而非對抗來維護海上通道的安全。斯塔夫里迪斯口中所謂“未準備好”的中國,實際上已經在全球海域積累了豐富的行動經驗。
中國海軍的遠洋能力不僅體現在艦艇數量上,還在于綜合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吉布提保障基地的建立為中國在非洲和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強有力的后勤支持,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球覆蓋則確保了艦隊在復雜海域中的精準定位。
此外,中國通過國際海軍交流傳遞了合作信號。2024年,中國首次參加了“環太平洋”多國軍演,與美、日、澳等國共同演練人道主義救援項目。
盡管有部分美國媒體將此解讀為中國展示肌肉的機會,但中方明確表示這是為了增進互信。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與斯塔夫里迪斯筆下的“戰爭小說”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美博弈:對話還是對抗?
盡管美方不斷渲染沖突的可能性,但中美兩軍高層恢復溝通釋放出了微妙的信號。2023年12月,中美軍事領導人時隔一年多舉行了視頻通話,雙方一致同意要管控競爭,避免誤判。美軍參聯會主席布朗特別提到需要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這與斯塔夫里迪斯提出的“戰爭倒計時”形成了有趣的反差。
事實上,中國對軍事沖突的態度一直非常明確。2023年國防部白皮書強調永不稱霸、永不擴張,而海軍行動也大多以合作為導向。
相比之下,美國一方面呼吁對話,另一方面卻在亞太地區增加軍事部署,甚至試圖將盟友拖入潛在的沖突之中。這種矛盾的做法可能是導致地區緊張局勢升級的真實原因。
中美之間的博弈遠不止于軍事領域。2023年,兩國貿易額超過了7500億美元,中國仍然是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這種經濟上的緊密聯系使得全面對抗的成本極高。
然而,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限制措施,例如半導體出口管制和軍事圍堵,暴露了其“既要合作又要遏制”的雙重標準。中國則采取了“以發展促安全”的戰略。
“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港口投資不僅滿足了經濟需求,也為海軍遠洋行動提供了潛在支持。這種“非軍事化布局”讓美國難以直接指責,卻又不得不保持警惕。今年四月,中美曾因貿易戰陷入僵局,但在5月12日達成聯合協議后,這場緊張的貿易戰似乎暫時告一段落。
斯塔夫里迪斯的“十年預言”,本質上是一場基于西方軍事話語體系的輿論造勢。它刻意夸大了中國軍力增長帶來的“威脅”,卻忽視了中國通過實際行動展現的合作意愿。
從亞丁灣護航到和平方舟的人道使命,從艦艇出訪到國際防務展的透明展示,中國海軍的發展軌跡始終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相契合。
與其糾結于何時開戰,不如思考如何避免沖突。和平從來不是靠倒數計時贏得的,而是通過對話與互信構建起來的。至于那本關于2034年大戰的小說,或許更適合留在虛構的世界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