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網友在應酬局點煉乳小饅頭被領導陰陽“小孩菜”,今天首頁又給我推“爹系男友投喂寶寶冰淇淋”......成年女性活得像全網在逃幼兒園大班生。
為什么現在“被寵成小孩”變成了新時代成功學,大家開始流行“自我幼化”?
當成年女性集體退化為“寶寶”?
牛馬們到底還是瘋了。
不曉得從什么時候起,我開始刷到這樣的文案:
“領導帶我去應酬,我點了盤煉乳小饅頭,他說‘誰點的小孩菜’,我默默舉手。”
“跟著領導出來應酬,滿滿的商務菜系里一盤我帶的炸薯條。”
網友們給這樣的敘事起了一個貼切的名字:職場奶嗝文學,又名“職場嬌牛馬文學”。
女性在商務場合刻意強調“懵懂小孩”人設,以換取領導“特殊照顧”。
不止如此,這段時間以來,“幼化”似乎一直都是流量密碼。
從“純欲風”到“寶寶碗”,從Labubu玩偶到Jellycat抱枕,萌系經濟背后是對幼態身體的極致追捧。
從“送女友上班像送幼兒園”的爹系男友,到生理期被投喂迷你“寶寶冰淇淋”的嬌妻……
而女性的生存空間,也正被一場場集體“幼化狂歡”悄然壓縮。
當幼態成為一種通行證,成年人的理性與擔當正在被集體消解。
我們不得不警惕:為什么有一批人集體沉迷自我幼化?
為何沉迷自我幼化?
首先是慕強心態,渴望“霸道總裁愛上我”。
因為從小被霸總文學、甜寵劇馴化,潛意識里總藏著被無條件偏愛的幻想。
而且那些極致掌控欲的浪漫敘事,擊中的不僅是少女心,更是現實焦慮下的情感缺口。
高房價、996、35歲危機……當社會上升通道收窄,部分女性開始將“被寵愛”視為生存捷徑,開啟了擺爛模式。
通過幼化換取職場庇護或婚姻資源,本質是用性別紅利對沖經濟弱勢。
但就像網友銳評:“點寶寶菜的人,也會領寶寶工資。”
傳統性別觀念也始終在對女性進行規訓。
社會一邊鼓吹“獨立女性”,一邊用“像孩子才可愛”的規訓,將女性困在“被保護者”角色中。
正如波伏娃所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
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也曾指出,“扮可愛”是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生存策略,用以柔化壓迫、爭取空間。
萌系經濟本質上是一場精準收割,是消費主義的浪漫陷阱。
商家將“幼態”包裝成“少女感”,兜售抗衰產品;短視頻用“爹系男友”人設販賣情感焦慮......
當資本將幼化變成一門生意,女性便成了待宰的羔羊。
當然,我們也不應對自我幼化的女性過分苛責。
要求女性“必須強大”與“必須柔弱”是同一種規訓的兩面。
與其指責個體“不夠獨立”,不如追問:為何社會總將女性價值綁定于“被愛”?
女性可以愛吃煉乳小饅頭,也可以像王虹教授一樣用數學證明打破偏見。
關鍵在于,選擇是否出自清醒的自主權,而非被規訓的“生存本能”。
而且,事實上,如果我們回望歷史就會發現:女性的每一次覺醒都伴隨著“去幼化”。
女性的每一次覺醒,
都在“去幼化”?
“去幼化”可理解為女性掙脫傳統社會賦予的“依附性孩童角色”,走向主體意識覺醒與人格獨立的過程。
歷史上女性每一次重大覺醒,往往伴隨著對“被 infantilized( infantilize 有使 infantilize 、使幼稚化之意)”處境的突破。
先輩們好不容易幫我們打開裹腳布,今天的我們當然不該自己再裹上。
清末民初,教育權覺醒打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襁褓。
1844年英國傳教士在寧波創辦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1898年上海成立中國女學堂,1907年女性獲得初等教育權。
秋瑾、何香凝等女性沖破“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規訓,東渡日本留學,接觸憲政、女權思想。
傳統社會將女性視為“需被教化的孩童”,通過“女戒”“閨訓”禁錮其智力發展。
而女性爭取教育權,實質是宣告“我們具備與男性同等的理性能力”。
就像中國女報發刊詞號召的那樣:女界為“醒獅之前驅”“文明之先導”,女性開始從“被動接受規訓的幼童”向“自主求知的主體”轉變。
五四運動之后,女性又開始實現從“家庭附屬”到“社會行動者”的身份重構。
明清以降,“內言不出于閫”的禮教將女性困于家庭私域,五四運動中女性集體登上街頭,發表演講、組織運動,用行動打破了女性需依附男性參與公共事務的刻板認知。
而新中國成立后,女性開始獲得勞動權與政治參與權。
1950年《婚姻法》廢除包辦婚姻,1954年憲法賦予女性平等選舉權,1956年“男女同工同酬”寫入《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
郝建秀(紡織女工)、申紀蘭(全國人大代表)等女性從“家庭主婦”變為勞動模范、政治參與者。
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而新中國的女性開始從依附者轉變為國家建設的主體。
每一次“去幼化”,都伴隨著女性對自身作為“完整的人”的權利主張。
從教育權到身體權,從政治參與到經濟獨立,女性用行動證明:我們不是需要被教導、被保護、被定義的“幼童”,而是能夠書寫歷史、創造價值、掌控命運的主體。
這一過程或許漫長曲折,但始終指向同一個方向:讓“人”的定義,不再因性別而殘缺。
道家講“道法自然”,生命自有其生長節律。幼苗需呵護,但參天大樹必經風雨。
強行讓成年人困在“寶寶”階段,違背“道”的舒展性。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正的自在,在于放下對“被照顧者”身份的執著,有獨立的能力。
女性崛起不是不需要男人, 而是不自我矮化、自我幼化。
不矯揉造作, 不刻意扭曲真實自我以換取外界垂憐。
也不必強行扮演“無堅不摧”的鋼鐵人設, 仿佛必須切割掉所有柔軟特質才能證明獨立。
我們不必模仿男性的思維模式去爭奪話語權,也無需因恐懼“不夠獨立”而拒絕一切情感聯結與協作可能。
因為女性的力量,恰在于能溫柔而堅定地承認:
我擁有細膩共情的天賦,也具備理性決策的能力。
我尊重性別差異帶來的天然特質,卻不會讓它們成為束縛我的枷鎖。
而女性的美,正在于這份不刻意討好、不強行擰巴的“自然天成”。
?小伙伴們最近想看什么內容呀?你們的一鍵三連決定下期內容!
在評論區留下你最想看的主題,點贊TOP1的選題有機會被我們做成推文。
如果被選中了,我們還會給你送出一份神秘福利喲~
hi~inker
歡迎你加入我們的社群
在這個連呼吸都自帶KPI的時代,我們打造了一個心靈療愈空間
在這里,盛放著現代人最稀缺的三樣東西:
允許脆弱的勇氣
暫停內耗的特權
柔軟共振的磁場
我們相信,力量從松綁開始~2025年女性力量元年,誠心邀請更多女性加入我們。
一群女朋友,創造向上的女性能量~
我們將會為大家鏈接冥想、瑜伽、自然、藝術、茶道、品香…豐盈我們的內心,疏解負面的情緒,提升能量磁場
- 歡迎關注少禾成長視頻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