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成都獨立書店市集
成都有什么好?
成都美食很多很豐富,沒錯,但我生活在美食之都廣州,不羨慕。
成都城市發展很快,機會多,沒錯,但我生活在一線城市廣州,不羨慕。
成都生活安逸,壓力不大,沒錯,但我生活在2萬出頭也能買房的廣州,不羨慕。
但是,成都獨立書店多,文化氛圍好,市民公共生活豐富,我是真的狠狠羨慕了,也真真切切動過要從廣州搬到成都定居的心思。
獨立書店,是相對大型、品牌連鎖書店而言的,通常是小型的、獨立品牌的,由創始人自己參與實際運營的書店。
簡單概括來說:
獨立書店“閑書雜書”多一些,考公教輔少一些;講座觀影讀書會多一些,打卡抖音小紅書少一些;文化味兒濃一些,生意味兒淡一些。
我自己在2024年有幸受邀參加過兩次在成都的獨立書店舉辦的活動,一次是在有杏書店和張豐老師對談,一次是野梨樹書店和大家交流放映視障融合旅行的紀錄片。四五十人的規模,把一家小書店擠得滿滿當當,全程沒有聊一句“有用的”東西,但全場都充盈著對生活的熱情。
還聽成都朋友介紹過“明亮的對話”辯論活動,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年齡層的市民們,每期就某一個社會生活相關的公共議題展開討論。摒除人身攻擊,沒有質疑動機和胡攪蠻纏,說話要講證據講道理,要給別人發言的機會……
互聯網評論區和微信群里極為罕見的理性討論氛圍,在成都的獨立書店里萌芽、生長、擴散傳播。
某種意義上,獨立書店的公共文化生活是成都茶館文化的延伸,但也略有不同。
茶館文化里,親友鄰里間的消遣居多,獨立書店里,公共生活打破了熟人的邊界,讓陌生人也能找到一個舒服的參與方式;茶館文化里,參與的主體是文化水平相對不高的市民,覆蓋更廣,獨立書店里,參與的主體更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市民,有一定的門檻,但在年輕人里幾乎沒有了障礙;茶館文化里,聊天的話題更偏向家庭與社區,獨立書店里,討論的主題更加豐富多元,也有機會觸及更深的層次。
成都人歷來熱愛自己的安逸生活,也關心社會的文明發展。
在一座座獨立書店里,很多成都年輕人第一次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生活”。
2025成都獨立書店市集的主題是“街上的鹽”。社區和街道上有了鹽,市民在生存之外也就有了生活的滋味。
這一期成都獨立書店市集里,共有28家書店參展,除了賣書籍和文創產品,還有農場餐桌分享、酒水咖啡、講座對談、音樂演出、劇本圍讀、以書換書等活動。
獨立書店是公共文化生活的空間,它由年輕人運營、年輕人參與、年輕人創造,絕不是什么古板守舊的時代眼淚。
過去幾年,雖然不時有獨立書店經營難以為繼的消息傳出,但也一直有新的獨立書店生長出來。去書店里聽講座、喝一杯、交朋友,在成都年輕人里蔚然成風。
獨立書店的發展也離不開很多街道社區以及商業物業的支持,他們為小本經營的獨立書店提供租金優惠,協助辦理資質,在一定程度上,也幫獨立書店分擔一些壓力與惡意。
在中國各個城市建筑風貌千篇一律,生活方式日益趨同的大環境下,成都憑借獨立書店生態構建起極富生命力與感染力的公共文化氛圍,讓這座盆地城市真正超越北上廣深成為文化高地。這也是我作為廣州市民和文化從業者動心想要搬去成都定居的最重要原因。
獨立書店生態的繁榮還幫助成都吸引了更多文化學者的關注與青睞,幾乎每一位來成都開新書發布會和講座的文化學者在見識到成都公共文化生活的繁榮后都難掩羨慕與向往。
這樣自發生長出來的文化向心力,是多少“新一線城市”夢寐以求的軟實力?
然而,2025成都獨立書店市集活動,因為“被舉報”,不得不在開幕前一天,在布展已經完成的情況下無奈取消。連一個“消防安全”的借口都欠奉。
分享一點基本常識:
“偌大的中國,已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這句話誕生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
今日之中國,今日之成都,是不是太平盛世?
一張安靜的書桌,一間獨立的書店,希望成都能夠容得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