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9月21日上午,以張春橋為正、耿飚為副的代表團,應邀乘坐專機,飛往朝鮮進行友好訪問。他們一行抵達朝鮮后,受到金日成的熱情接待。趁著氣氛融洽之際,金日成順勢向張春橋提出一個問題,打聽起一位老友的近況。
關于國內那場運動,作為國外元首的金日成也是有所了解的,但這個了解極為有限,對特定某個人的情況是基本抓瞎。按理說,以當時中朝兩國的關系,在這種外交場合,張春橋應該態度良好地有問必答,只要不涉及機密人物和事件。
可是張春橋聞言卻臉色不是很好看,沒做回答,而是反問了一句:“你問他干什么?”金日成呵呵一笑,不軟不硬地作答道:“他曾是志愿軍司令,對朝鮮人民有過巨大的幫助,還是我的好朋友,他的情況我自然十分關心。”
對朝鮮人民和金日成而言,作為最后一任志愿軍司令的楊勇,是跟他們打交道最多的中國將軍。當時戰爭已經逐漸遠去,朝鮮轉入建設發展狀態,楊勇帶領尚未撤回國內的志愿軍將士們,為其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幫助。
于公上,楊勇率部參加53年夏季反擊戰,并指揮過金城戰役;他還經常告誡志愿軍指戰員們,絕對不能在朝鮮人民面前,以援助者的高高在上態度自居。楊勇上任志愿軍司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平壤拜會金日成,可謂是給足了尊重。
楊勇深知戰后朝鮮人民生活困苦,因此帶領志愿軍節衣縮食,節省下700多萬斤糧食和10多萬件衣物捐贈給朝鮮人民。
除此之外,到58年志愿軍撤回國內為止,楊勇帶人共為朝鮮人民修建881座公共場所,民房4萬5千間,恢復、擴建的橋梁4263座,修建堤壩4096條,植樹3608萬棵,累計為朝鮮人民治病188萬次,等等。
朝鮮首都平壤的戰后重建,幾乎處處都有志愿軍將士的身影。如朝鮮國防部大樓那一大片,就是楊勇在時志愿軍幫忙建造的。當時楊勇喊出“以建設北京的心情建設平壤”的口號。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位目不識丁的朝鮮老大娘,深感志愿軍的幫助,流著淚說道:“我們無法感激志愿軍,就是把頭發拔下來打成草鞋讓他們穿,也報答不了他們這份恩情。”
一位對志愿軍了解不夠全面的朝鮮老大娘,都有感而發說出這樣的話,更何況朝鮮的領袖金日成。最后志愿軍撤回國內,還給朝鮮留下了大量好東西:大量營房營具、醫院設備、炊事班養的家禽等大量物資,基本上是除武器裝備和戰士日常用品之外的所有東西——當時運輸回來的成本也高。
于私上,有次楊勇在朝鮮坐吉普車意外受傷,金日成聽說后專門派人送去藥品和人參等慰問品。之后金日成再見楊勇,還特意詢問他傷怎么樣了。而兩人聊著聊著,互相開起玩笑來了。
楊勇在朝期間,幾乎從不陪人吃飯的金日成,陪著他吃了不知多少頓飯。楊勇回國后,金日成對他仍念念不忘,每次來中國都會邀他聚會。其他朝鮮領導人訪華,金日成也會托他們帶點禮物給楊勇。
1966年后,兩人失去了聯系,金日成便發覺楊勇處境不佳、出了大問題,但礙于這是內部事務,國外元首的他也不好說什么。于是,金日成選擇在側邊敲敲打打,關心楊勇。
1975年,楊勇已經脫離困境,在青島療養過一段時間后,先后擔任沈陽軍區副司令、新疆軍區司令。但這事金日成不知道啊,不好訪華的時候直接問,就想著問問訪朝的代表團,也不管符不符合外交原則,結果碰了個釘子。
1976年后,第二次出任副總參謀長的楊勇,親自率領代表團訪問朝鮮。金日成得知后,派朝鮮人民武裝力量部部長吳振宇負責接待,并叮囑道:“楊勇同志的身體不好,參觀不要安排得太緊,可以半天參觀、半天休息。”
公事訪問結束后,金日成會見了楊勇,兩人暢談良久。當時金日成65歲、楊勇64歲,從戰爭年代一路走來的兩人都有戰傷在身,還有一些老年病。金日成的保健醫生囑咐不能聊太久,消耗太多精神了,不利于身體健康,但他們聊得太高興了,以至于雙方都忘了,聊天時間遠遠超過醫生規定時間。
1983年楊勇逝世,金日成聞訊流出悲痛的淚水,惋惜道:“我們又失去了一位難得的好戰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