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圍繞阿維塔12“風阻系數Cd值是否虛標”的輿論風暴,在汽車圈迅速發酵。起因是一位博主在國家風洞實驗室的直播測試中,測得該車的風阻系數遠高于阿維塔官方此前宣傳的0.21。瞬時之間,“虛標”“造假”“翻車”等標簽撲面而來,似乎阿維塔就要被釘上“虛假宣傳”的恥辱柱。
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智能電動汽車行業的觀察者,我想說:請慢一點,別急著蓋棺定論。
因為,在這場看似“實錘”的風阻風波背后,其實藏著更值得行業反思的問題:風阻測試到底有沒有統一標準?企業在宣傳風阻值時,該如何科學且負責任地表達?消費者又該如何理解這些技術數據?
風阻測試 不是“抄作業”那么簡單
風阻系數(Cd)是一個受到車輛姿態、速度、環境溫度、車輪角度、測試模式等多重因素影響的參數。哪怕你把同一輛車開進不同的風洞實驗室,或者換個測試機構、換組測試參數,最終得出的Cd值也可能存在差異。
這就像拍身份證照:換個角度、換套燈光,效果完全不一樣。但你不能說照片不“真實”,它只是“條件不同”。
阿維塔官方宣稱的0.21Cd值,來自“中汽研風洞實驗室”測試,這家機構在國內擁有極高權威性,配套標準也更加接近汽車量產企業的試驗環境。而在這次引發爭議的“直播測試”中,測試在某國家風洞中進行,雖然機構背景同樣不俗,但測試流程、車輛狀態(是否貼標、輪胎胎壓、姿態調校等)、風速調節是否貼近真實工況,都值得細細推敲。
而阿維塔方面也在第一時間回應稱:“此次測試僅為博主個人行為,車輛未經官方測試準備,不代表官方測試結果。”所以說,這并非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標準”與“解讀”的問題。
這里不得不說兩句,關于這位博主的“別有用心”,實在有些藏不住。
作為一個“專業”或者說有一定常識的博主,對于風阻這樣的大型測試,并沒有保持嚴謹和專業的態度,甚至沒有一些基本的常識,為了博取眼球、裹挾流量,貿然跳出來,反而暴露出了自己的“蠢”和“壞”。
反觀阿維塔,在后來的回應測試里,為全面、嚴謹剖析車輛風阻系數的影響因素,官方還測試了不同輪轂造型、不同外后視鏡、前進氣格柵開閉合、不同空懸高度、車輛偏置5度等情況下的風阻系數,最終結果都會存在一定差異,也可以佐證車輛風阻系數高低與很多因素相關的真實性。
用一場直播 能“實錘”一個品牌嗎?
這兩年,“汽車打假”成為一種內容流量密碼,不少博主以“直播實驗室測數據”為賣點,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種看似更“透明”的視角。但我們要警惕一件事:內容傳播的節奏,往往快于專業驗證的節奏。
阿維塔12是定位豪華智能電轎的高端產品,其風阻設計確實投入巨大,溜背造型、無框門、電吸把手、隱藏式雨刷等配置本身就是為降低風阻服務的。你可以質疑它數據是否最優,但不能否認它“以低風阻為目標設計”這件事的真實性。
更何況,這次直播本質上是一個“消費者視角”的測試,而非由具備主機廠測試資質的第三方,在明確實驗邊界、控制所有變量后所做的工程驗證。
你不能指望一個網紅直播,就能定義一輛車的工程性能。
真正需要追問的 是行業的“風阻信息披露機制”
阿維塔12這次“被測風阻翻車”事件,其實反映出的是整個行業在技術披露上的“灰色地帶”。
風阻數據不像整車質量、動力參數那樣,有明確強制披露或國標監管的“硬指標”,很多品牌拿出來宣傳的數據,都是“最優測試結果”,屬于工程師調校到極致的“實驗室成績單”。
但消費者看到這些數值,很容易誤認為這就是“日常開車能感受到的空氣動力學表現”,這其實是廠商和用戶之間的“信息錯位”。
與其一味譴責阿維塔,我們是否也該反思:是不是應該推動出臺統一的風阻測試標準、明確披露規范?是不是每個廠商都該標注“此Cd值來源于哪家機構、采用什么樣的測試環境”?是不是媒體在報道此類技術事件時,也應該補充一個“測試邊界”的腳注?
這些問題,恐怕比“阿維塔有沒有虛標”更值得深思。
別讓一次爭議 否定一家認真的企業
阿維塔不是第一個被“技術博主質疑”的車企,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在“高端智能電動車”的新戰場上,它本就承擔著更多試驗性的嘗試與挑戰。一個風阻值的爭議,固然會影響品牌聲譽,但我們希望它帶來的不是惡意群嘲,而是促進行業透明度的討論。
畢竟,推動行業向上,是批評者的責任,更是企業的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