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自媒體“蘇黎世貝勒爺”與阿維塔12糾纏風阻系數一事,歷經博主曝出到馬斯克轉發后事件發酵,央視直播風洞測試再到現階段蓋棺定論的“1000萬索賠”,也有半個月的時間了。
子彈飛了半個月,從天津中汽研中心風洞飛到了中國汽車研究院重慶風洞。
阿維塔“與官宣風阻系數相當”的“0.217”風阻系數和“蘇黎世貝勒爺”自測的“0.281”風阻系數,哪一個是真的?
都是真的,測試的方式似乎也都是對的。
只不過,前者的車輛測試條件為“電子外后視鏡、空懸版本、低風阻輪轂”;后者的車輛測試條件為“普通后視鏡、非空懸版本、運動輪轂”。
另外再疊加兩個影響因素。
1,因為天津和重慶兩個風洞測試實驗室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導致氣溫、海拔均有差異,所以“在重慶進行風洞測試時,風阻系數通常會比其他地區低大約0.01左右”;2,阿維塔用于測試的原廠0公里全新阿維塔12與“蘇黎世貝勒爺”上過路的自用車之間,因為鈑金接縫平整度的差異,也會影響測試結果。
所以,不管是“0.217”還是“0.281”,都是好風阻。
事件到這按理說就應該結束了,接下來就是不同立場的群體該發聲發聲,該吃瓜吃瓜。沒成想因為“蘇黎世貝勒爺”的執著,又引發出了“1000萬索賠”后續爭議。
這就突然給原本“技術祛魅”的輿論導向扣上了流量原罪的帽子。
客觀來說,“蘇黎世貝勒爺”一開始對阿維塔12風阻系數的異議是有意義的,不僅倒逼阿維塔在直播中用六種工況自證技術,還自己清白和消費者明白,且重新返場上架了直播測試時所用的“20英寸葉式五輻低阻輪轂”。
這對于“專業從業者占比或不高于三成,流量玩家占傳播主導”的汽車自媒體行業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價值。即便“蘇黎世貝勒爺”自費12萬元進行風洞測試的行為曾被質疑“背后有友商指使”,但確實打破了一貫受制于廠商合作關系的傳統汽車媒體評測生態,憑借獨立性突破了利益藩籬。
相較于按照廠商Brief背稿,汽車技術與用戶真實體驗的割裂感弱化了不少。
但是,“蘇黎世貝勒爺”在之后道歉中的表述,又將汽車技術與用戶真實體驗的距離撕扯得更大了一些:雖然用戶需要真實,但是用戶不能一直呆在“存疑”的言論環境中獲取真實——這對于中國汽車工業要打造的技術帶動交易的生態是不利的。
打破信息不對稱的破壁者,勢必也要克制自己成為制造認知混亂的噪音源。
汽車自媒體需要“蘇黎世貝勒爺”,不止于“找茬”,更應該成為技術普及的媒介,對車企感性敘事“祛魅”;但不需要“貝勒爺們”,在汽車廠商劃好的圈里反芻軟文通稿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