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研發的“九天”重型察打一體無人機,即將于6月底完成首飛!
這款由航空工業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設計,西安馳達公司承制的“空中巨獸”,自2024年珠海航展首次亮相,便被譽為“顛覆未來戰場”的劃時代裝備。“九天”無人機究竟強在哪里?當它盤旋在臺海或南海時,又會如何改寫現代戰爭規則?
隊長從五個維度,拆解這款“空中巨獸”。
第一,體積碾壓級平臺優勢,為掛載重型武器提供升力基礎。
“九天”翼展達25米,超過美國MQ-9“死神”無人機20米;最大起飛重量16噸,相當于3架殲-10C戰機空重;最大載重6噸,可攜帶12枚鷹擊-12反艦導彈或200架微型無人機,火力密度是攻擊-11的3倍。
第二,航程霸權,從上海到紐約不加油。有資料顯示,“九天”無人機最大航程已經可以達到7000公里,能夠在空中連續飛行12個小時。
這樣的數據,已經與一些運輸機相差無幾了。從海南島起飛可覆蓋關島,若搭載氫燃料渦扇發動機(試驗中),航程將突破8000公里,實現36小時西太全域巡航。遠超美軍MQ-9的1850公里,甚至壓制F-35C艦載機的1100公里作戰半徑,成為真正的“空中航母”。
第三,掛載能力十分引人注目。根據目前公開的“九天”無人機照片資料來看,這種無人機的掛架高達8個之多,其中還有4個尺寸很長的掛架。
8個外掛點既可以掛載1000公斤級的制導炸彈,也可以掛載空空導彈、空地導彈、反艦導彈和巡飛彈。我們有理由推斷,“九天”無人機不僅可以充當無人戰斗機,執行制空任務,甚至有可能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充當無人“轟炸機”,執行對地、對海打擊任務。
第四,采用開放式架構,配備可快速更換的任務艙,通過換裝不同的模塊化任務載荷,能在兩小時內快速切換任務類型。
這么說吧,可以理解成無人機界的"安卓系統",硬件接口支持即插即用,可外掛電子戰吊艙、氣象雷達甚至貨運集裝箱,軍民用秒切換;而且軟件生態開源,允許第三方開發任務模塊,例如用AI算法自主識別航母甲板型號,或為災區空投定制救援方案。
第五,也是“九天”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在機腹下方擁有的“異構蜂巢艙”,首創六邊形蜂窩結構彈艙,單艙兼容導彈、無人機、偵察球、通信中繼器等12類裝備,單次可釋放上百架巡飛彈或微型無人機。
形象地說,其實就是咱們經常稱呼的“空中無人機航母”,即便是單架“九天”出戰,那也是一整無人機作戰單,而對比美軍P-8反潛機搭載的12架“郊狼”無人機,“九天”的蜂群規模與抗損能力形成降維打擊。
這戰力,就問你牛不牛?我們不妨暢想一下,這種“空中巨獸“未來的作戰場景。臺海方向,10架九天組成編隊,可攜帶480架蜂群無人機,72小時內癱瘓臺島所有防空節點;南海巡邏,單機80小時滯空配合衛星,單月監控成本比P-8A反潛機降低90%。
若投入實戰,那就是反艦作戰航母殺手2.0,先以數百架微型無人機誘騙“宙斯盾”雷達,為殲-20打開突防通道,配合鷹擊-18,3馬赫末端突防速度,單發即可重創萬噸艦艇,12枚齊射可飽和攻擊航母戰斗群,真正實現“飽和打擊”閉環。
6月首飛若成,東南亞多國已排隊求購,美軍或被迫重啟XQ-58A生產線,但代差已難逆轉。
而當“九天”陰影,真正籠罩西太平洋之時,我們會想起2024,那年中國無人機,掙脫"追趕者"的宿命,開始制定自己的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