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老弄堂,親切又有點陌生。半個世紀前我曾經生活過的太倉坊,早已不再喧囂和熱鬧,從頭走到尾都是靜悄悄的,幾乎每家每戶都虛掩著房門。要不是抬頭看到陽臺的竹竿上還晾著滴水的衣裳,我真懷疑這老房子是否還住著居民。
太倉坊位于南北高架橋南昌路一側,是市中心的一塊黃金地段。1995年修建南北高架時,太倉坊動遷了少部分居民,就像一只奶油蛋糕切掉了一塊邊角。
老弄堂還在,老弄堂留住了往昔的老時光。每次坐車在南北高架上飛馳而過,我總會睜大了眼睛對高架橋底下的太倉坊投以深深的一瞥。看著看著,眼前又浮現出一幕幕過去弄堂生活的鮮活場景。
那時走進太倉坊,迎面過來十個人,我準能認出九個,李家阿婆黃家阿爺等等。現在不對了,要倒過來,只認識半個一個,而且對方也不一定會和你點頭,似曾相識不相認,畢竟自己的模樣變得太多了。
大弄堂里還有小衖堂,相當于北方的小巷。我母親做過小衖堂的居民小組長,鄰居們都稱呼她"張家姆媽"或"陳大姐"。每逢周四早晨,是鐵定的衛生日,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沖洗水泥地面,捅陰溝,干得熱火朝天。一根橡皮管子張家用完了李家用,我也跟在媽媽身后忙東忙西。
總覺得媽媽人緣好。幾十年后弄堂里的發小看到我,都連聲稱贊說我媽媽很客氣的。別人家里有什么困難,她盡量去幫一把。有個宋阿姨,她丈夫在外地工作,每月按時往家里郵寄生活費。那年月大家都不太寬裕,日常的開銷都是可丁可卯的算著過。可有時宋阿姨愛人的錢寄晚了幾天,媽媽就感覺她有心事,欲言又止的。媽媽明白了,回家拿了10元20元讓宋阿姨救救急。
媽媽關心別人,別人也照顧我們家。讀小學時,因為上課傳紙條被老師留下來。回家晚了,我不敢進家門,就在弄堂口踽踽獨行。鄰居看到后,問明了緣由,就熱情地拉住我的手:“阿弟,不要緊的,我送你回家,讓你媽原諒你。”在鄰居的呵護下,我終于鼓起勇氣走進了家門。
老弄堂里住著幾百戶人家,大家和睦相處,比家人還親。我家斜對面是一排朝東房子,他們進出一般不走前門而走后門,但在前門上安了個信報箱。一天我看到59號信報箱里掉下一封信,因為報箱塞得太滿了。我撿起一看,是外國語學院寄來的,原來59號三樓住的是邱教授啊,大名鼎鼎。往后我在外語學習方面碰到了看不懂,譯不出的地方,就寫個條子塞到邱家的信箱里,邱教授會及時給我回復。他還介紹我去外語學院聽講座。
太倉坊里住了不少專業人才。他們一點架子也沒有,大熱天也穿了木屐。隔壁住著一位小兒科大夫,我抱了女兒去找她,因為醫院里患兒實在太多。周大夫放下飯碗,拿起聽診器,前胸后背的仔細聽了又聽,說問題不大,把家里的常備藥先吃上一兩天。我離開周大夫家,鄰居們說我享受了一次免費的專家門診。
老弄堂的故事一個接著一個。老弄堂的鄰居讓我夢繞魂牽。盡管我早已搬離了太倉坊,但我還會在逛淮海路時,多花個半小時一小時,拐進太倉坊去看看,用手摸一摸有溫度的清水紅磚墻面,聞一聞弄堂里的市井煙火氣。
老弄堂在,沒動遷,也是好事。我的老家在,我的根也在,我還可以常回家看看,看看。
“寧品讀”專欄投稿請發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聯系電話,一經發布,稿費從優。
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作者:張熙覺
編輯:張 理
責編:廖且為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