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桂林5月18日電 題:探秘桂林臺商“山水景區+”的人文密碼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初夏,廣西桂林喀斯特山峰如黛。位于廣西陽朔縣境內的桂林世外桃源景區內,身著壯族服飾的阿妹正與客人對山歌,幾名侗族阿姐演唱的侗族大歌,似鳥叫蟲鳴。這座由臺商打造的“山水人文博物館”,開業25年來,深受海內外游客青睞,近年游客接待量每年約120萬人次。
“探秘八桂——海峽兩岸媒體廣西行”活動近日在桂林啟動。兩岸媒體走進世外桃源景區,探尋景區的“人文密碼”。
5月16日,世外桃源景區。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攝
“其實在陽朔吃山水的‘飯’是最難吃的,整個陽朔到處都是山水。你如果光‘賣’山水,很難生存。”臺企桂林陽朔山水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張哲偉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1993年,臺商江文豪赴桂林市陽朔縣白沙鎮遇龍河流域投資旅游,他仿照晉代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描繪的意境,構建了一個集山水、田園、民俗于一體的現代版“世外桃源”。1998年,張哲偉作為職業經理人,被江文豪從臺灣高雄邀請到桂林,管理世外桃源景區。
“深耕,是把根真正扎進土地。”55歲的張哲偉說。他27歲赴桂林打拼,在陽朔安家,成了“新桂林人”。世外桃源景區管理團隊中,除他之外,其余都是大陸員工。這份“在地化”的執著,是世外桃源景區的特色之一。
“我們在‘山水景區+’的賽道上不斷推陳出新,是保持競爭力的另一個秘笈。”張哲偉表示。
張哲偉介紹,世外桃源立足于山水,引入文創概念,同時融合了豐富的人文氣息。景區內有各少數民族的建筑,如鼓樓、風雨橋、對歌臺、花樓、長廊和圖騰柱,展示了廣西各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
張哲偉表示,從2010年起,世外桃源景區與臺灣設計團隊進行了文化創意與品牌構建的合作。2014年,以世外桃源景區及廣西壯、瑤、侗、苗等民族元素為主體的品牌形象設計,榮獲德國紅點獎。景區以此為契機,開發設計出一系列文化創意旅游產品,深受海內外游客喜愛。
時代在變,游客的需求也在變。當下,“Z世代”青年更注重旅游體驗感。世外桃源景區針對這一特點,正在規劃將融合的民族非遺特色“活化”,將來游客到世外桃源景區二期項目旅游,可體驗侗族大歌多變和音對唱、親手染織一匹五彩壯錦、學打精美苗族銀飾。
世外桃源景區二期項目主打沉浸式體驗。項目內容包括:文化教育大寨、創意商店文化基地、文創大寨,其中文創大寨主要包括藍染、刺繡、古法釀制等民族文化內容。“要讓年輕人從‘看山水’變成‘玩文化’。”張哲偉說。世外桃源景區二期項目已經開工,預計兩年后竣工投入使用。
5月16日,航拍世外桃源景區。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攝
“世外桃源景區是桂林當地自然資源和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與臺灣地區優秀的文創人才、文創理念、運營模式深度融合的結果。”張哲偉說。
“管是人情,理是制度,合起來才是管理。”張哲偉說,世外桃源景區正以創新姿態迎接八方游客。(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