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78年,明朝萬歷年間,這一年,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萬歷十五年”。
作家黃仁宇說:“萬歷十五年,是明朝滅亡的起點。”
因為這一年,大明朝出了一連串兒的不順心的事:CEO萬歷皇帝給京城所有高管集體“停薪”兩個月,著名的清官海瑞在南京郁郁而終,大明軍魂抗倭名將戚繼光在這一年病危,東北29歲的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
好在,天下再亂,自有皇帝老兒操心,小老百姓家婚嫁添丁,也有喜事發生。
南直隸省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當地名門望族梧塍徐府,一個名叫徐弘祖的孩子出生了,他爹徐有勉42歲,母親方孺人41歲,兩口子老來得子,自然是稀罕到不行。
在古代,女子40多歲生娃,簡直跟哪吒他娘一樣稀奇,鄰居老瞎子感嘆:我看這娃子長大,必定是個奇人。
的確是奇人,徐弘祖就是后來鼎鼎大名的徐霞客。
中國第一代全職驢友,大明全國自駕游旅行博主,后世無數牛馬夢中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徐霞客一看就看了30多年,不上班、不打卡、不寫PPT,大江南北游山玩水一輩子,順手寫本游記就進了歷史課本。
在后人印象中,這是一位有錢有閑的“富二代”徐家少爺。
徐霞客:我不是,別胡說,沒那事。
1、投胎界的王者:躺平的爹,放養的娘,佛系的媳婦
都說“窮家富路”,古代旅游是個極其燒錢的愛好,人們都羨慕徐霞客投胎了個好人家,但徐霞客可能會撓著頭告訴你:你說得對,但不全對。
從小,徐霞客就聽父親灌輸一個道理:兒啊,咱家祖上老有錢了,但是,快被你爹我花光了。
江陰徐家,世代經商,人才輩出,祖上“五世以來,文豪于國,詩震于時”,最鼎盛時期家里有12000多畝良田,相當于手握江陰CBD核心地段收租權。
徐霞客的太爺爺徐經,用老李的話說當年那也是“十里八鄉的俊后生”,鄉試考中第一名后,帶了6個仆從進京參加會試,一路豪華酒店總統套房,和三五好友飲酒作詩,人生得意須盡歡,春風得意馬蹄疾。會試成績出來,徐經又是高中榜首,金榜題名,稱一聲“江南四大才子”也不為過。
還沒來得及得意,卻被人舉報他“考試作弊”,提前賄賂考官泄密考題,這就是明孝宗朱祐樘年間著名的“會試舞弊案”。
徐經是不是真的舞弊,已經不重要了,不僅他的考試成績作廢、終生禁考,還連累了一起趕考的朋友們,徐經既郁悶又內疚,回家不久便郁郁而終,年僅35歲。
其中一個被牽連的朋友,叫唐伯虎。
徐經去世后,徐家仿佛被文曲星拉了“黑名單”,后世四代居然再沒有一個考中的,而且家道也開始中落,徐家從此對科舉取士這條路心灰意冷,尤其是徐霞客的老爹徐有勉,更是躺平不起來,一萬多畝地傳到他這里,就只剩下了200多畝,越讀書越貧窮……徐老爹一拍腦袋:這就是“知識改變命運”嘛!
所以他從小就教育徐霞客:兒啊,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那還讀書干啥,趁咱家還有點錢,去看看大明的山山水水吧!
在這種家風熏陶下,十四五歲的小徐同學,課堂上不聽四書五經六藝,而是癡迷酈道元的《水經注》,在讀完義務教育后,小徐象征性地考了個“童子試”,不出意外地,還沒他爹當年考的分高。
父子倆愉快地辦了退學,收拾行李做“環江浙滬自駕游攻略”,那年,小徐撫著大明地圖意氣風發:“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翻譯:世界那么大,我得打個卡!
按理說“有其父必有其子”,老爹離經叛道,兒子游手好閑,但徐霞客的母親為啥也不管管他,由著這對父子胡鬧呢?
說起徐母方孺人,她可是一位資深驢友、硬核老媽。史書說她“不屑于功名之教,不拘于圣人之言”,認為好男兒就該胸懷天下游歷四方。
每次徐霞客旅游歸來,徐母就是他的第一個忠實聽眾粉絲;
徐霞客18歲那年,父親去世,他猶豫“父母在,不遠游”,母親反手縫了一頂“遠游冠”,鼓勵兒子:你爹已經躺地里了,你不要躺平,卷起來!
再后來徐家日漸衰敗,靠徐母賣布維持,徐霞客在家“力耕奉母”沒幾天,又被母親勸去遠游。
甚至80歲高齡之際,老母親還興致勃勃地陪著兒子“周邊游”。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不止徐父徐母支持兒子游歷山水,就連岳父和媳婦,也大力贊同他的旅游事業。
徐霞客21歲結婚,娶的姑娘是江南名士許學夷的侄女。
這位許老先生,先祖是宋高宗趙構的宮廷御醫,告老還鄉時皇帝御賜貯藥金瓶,人稱“金瓶許氏”,是當地有錢有勢的名門望族。
到了許老先生這一代,老頭在醫館看病總坐不住,有空就拉著徐霞客出去旅游,還資助錢財、發動人脈支持徐霞客的“全國自由行”。
所以說,驢友徐霞客一生旅行30多年,靠的還真不只是有錢有閑,而是家人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在那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禮教時代,讓他有膽把人生過成一場偉大的實驗,這才是后人最難復制的。
2、“窮游”經濟學:從“眾籌旅游”到“全國一卡通”
《徐霞客游記》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大概17篇,占全書的四分之一,主要是徐母在世期間,徐霞客十幾天、幾個月短途游的見聞;
后半部分是他在母親去世后,了無牽掛地全國跑,離家一次就是好幾年,尤其是晚年去四川地區“西南遠征”,是人生中花錢最多、旅程最遠的一次出游。
但是呢,徐家的家業到了徐霞客這一代,就更不剩個啥了,而且他還要養老婆孩子,所以旅游經費就被一再壓縮,許多時候就是個“窮游”背包客,得靠達官貴人投資、朋友圈“眾籌”、社會名流贊助,反正說走就走、走到哪兒借錢到哪兒。
比如,1636年,58歲的徐霞客在日記中寫道“是日復借湛融師銀十兩,以益游資。”,翻譯一下就是:家人們,出門剛10天,錢都花完了,找朋友又借了10兩銀子,嘿嘿。
1637年,59歲的徐霞客又到湖南旅游,坐船途中遇到水匪打劫,情急之下脫去衣物,赤身跳入江中逃生,上岸后身上就一條褲衩子,好心路人借給了他一套衣服,徐霞客摸遍全身,把頭上的銀簪子給了路人作酬謝。
擱普通人遇見這倒霉事,心態早就崩了,可徐霞客偏不,他就這么身無分文地一路直奔衡陽,去找朋友衡陽知府金祥甫……借錢。
哪知道老金手里也沒錢,明朝對地方官是出了名的摳,徐霞客只得借宿在老金家里,期間還出去短途游了幾次,直到老金從商會融資到100兩銀子,徐霞客忙以20畝田產作抵押,從老金那借了20兩銀子繼續一路向西旅行。
到了廣西后,遇上當地一名明軍將領唐玉屏,贈送徐霞客一枚“馬牌”,這可幫了他一個大忙。
什么是馬牌?
類似于今天的“內部員工卡”,主要頒發給遞送軍情的驛卒,免費享受沿途驛站的餐飲住宿服務。
有了這個好東西,徐霞客終于不用風餐露宿,一路靠這個“一卡通”解決食宿問題,享受公費出差待遇。
當然,軍隊馬牌送給徐霞客是違反律法的,但山高皇帝遠的,而且那個時候距離李自成殺進京城不到7年時間,大明已經岌岌可危。
好巧不巧的是,李自成當年也是個驛卒,不曉得和徐霞客見過面沒有。
那時的徐霞客,已經名滿天下,對于一個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的大V博主,地方官員還是非常樂意資助點錢財的,加上徐霞客行萬里路的人設,頗有些漢代張騫和唐代玄奘的影子,一些鄉紳土豪、社會清流也愿意附庸風雅,這些金主爸爸、榜一大哥們,或冠名,或打賞,或仗義疏財,安排好徐霞客剩下的旅程。
在徐霞客的最后一站,廣西雞足山,他因全身出疹子,兩條腿走不動路,差點死在山上。當地吐司木增安排了4名精壯小伙,用軟轎抬著徐霞客,硬是走幾千里路,把他送回了江蘇老家葉落歸根。
從這些看,徐霞客的人脈不錯,他的堅毅品行也相當受人尊敬。
徐霞客那個年代的旅行,可沒有高速公路、旅館飯店、景區導游,“風餐露宿”就是最真實的寫照。
《徐霞客游記》里記載,“弘祖出游不飲酒,不食肉”“因避雨巖間,剖橘柚為午餐”“雖擁青茅而臥,猶幸得其所矣”“雖食無鹽,臥無草,甚樂也”“能忍饑數日,能遇食即飽,能徒步走數百里”……
就這條件,比唐僧都苦,唐僧西行還帶個猴兒呢,徐霞客也帶過仆人,但因為這種“特種兵”旅程太苦,每天都是荒野求生,仆人吃不了徐貝爺這份苦,都半路跑光了。
那時候明朝時局經開始混亂,各地流民盜匪四起,徐霞客探險的地方,又多是人跡罕至、尚未開發的自然地帶,光從他的游記輕描淡寫的記載可查包括:
遭遇過5次土匪、4次野外斷糧、被老虎追、被蟒蛇咬傷、差點掉河里淹死、差點在攀巖時摔死、差點從冰川峭壁上掉下來、差點在鉆溶洞時缺氧而死……
九死一生,終成《徐霞客游記》。
世人都說,徐霞客的名字由來,是形容他是山中來去的煙霞客,這名字可真太適合他了,他天生是煙霞的知己,雨雪的客人,大山的朋友。
3、大明徐霞客:張騫玄奘,皆不及我
許多讀者可能好奇,這么個整天游山玩水的公子哥,無非就是能吃苦一些,憑什么歷史地位這么高?
說到“游山玩水”,我們就真的誤會徐霞客了,用今天的眼光看,徐霞客更像是一位“自費科考”的探險家。
游歷30多年,徐霞客的腳步走遍大明兩京一十三省,東到浙江普陀山,西到云南騰沖,南到廣西南寧,北至薊縣盤山,三山五岳、長江黃河,大半個中國全部游歷。
在1616年二月與1618年九月,徐霞客兩次來到安徽黃山考察,是他第一個發現并記錄了如今的景點“光明頂”“僧坐石”,并且僅憑目力測算結合腳力驗證,得出“蓮花峰才是黃山第一高峰”的結論,打破了世人千百年來“天都峰最高”的視覺誤差,這一論斷與現代科技測量的結果一致。
這在當時的條件下,可以說是奇跡。
徐霞客還糾正過許多史書的錯誤記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對長江源頭的考察。
《尚書·禹貢》里記載著“岷山導江”的說法,后人便認為長江的源頭是岷江。但徐霞客卻只相信自己走到的和看到的,他在《溯江紀源》中寫道:“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與河相提而論,不知其源之遠。”
在沒有現代地理測繪設備的年代,徐霞客“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一路溯江而上,終于勘察出金沙江才是長江的源頭,這在中國地理學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1978年,中國派出考察隊,確認長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雪峰發源地沱沱河。
再如,云貴高原多溶洞,喀斯特地貌鬼斧神工,徐霞客“鉆洞”考察過一百多個石灰巖洞后,大膽推測出巖洞的出現是因為流水侵蝕,并大膽推測出石鐘乳的成因。
而在徐霞客去世后一百多年,歐洲人才開始考察石灰巖地貌,法國洞穴專家巴赫巴瑞曾盛贊徐霞客,稱他才是早期真正的“洞穴專家”。
在科考資料上,徐霞客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遺產:例如各地氣象物種、云南蒼山的雪線、“純手繪”地形圖、礦產巖石形態分布等。
云南之行回來后,徐霞客的雙腳已經走不動了,這三十多年的顛沛流離,或許有人會問他:你這一世,漂泊半生,山高水遠,家宅荒廢,有什么意義呢?
是啊,有什么意義呢?
和漢代鑿空西域的張騫不一樣,他不是官員,沒有皇帝賦予徐霞客什么任務或使命;
和唐代西行的玄奘和尚也不一樣,他不是佛教徒,更沒有求取真經傳播教義的執念;
和歷代登高賦詩的文人騷客更不一樣,他登山涉水是地理溯源,不是為了對酒當歌。
不是皇權,不為教義,也無功名,支撐徐霞客的,只是熱愛,他就是一個純粹的地理學家,一個用腳步丈量祖國山川河流的人,如果非要找個類似的,我覺得是歷史上嘗百草的神農,悲天憫人,超凡脫俗,一個永葆好奇心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從二十多歲,躊躇滿志少年出發,到五十多歲,一身傷病悲壯還家。
天為被,地為床,虎狼為伴,四海為家,不是國家授命,沒有政治目的,亦非經濟利益驅使,只是聽從了自己“想要出發”的心聲,他就施施然地出發了。
一生一世一雙腳,踩出了自己的煙霞人生,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在路上,本就是一種意義。
崇禎十四年(1641年),徐霞客在山上靜靜臥,聽窗外大雪飄落的聲音,山下人間吵鬧,山上風月無邊,徐霞客聽著雪落病逝,終年五十四歲。
無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巔。
霞客,去也。
他死后,筆記被后人編成《徐霞客游記》,翻譯成十幾國語言在全世界流傳。
他被后人尊稱為“游圣”,被推崇為中國地理學的先驅,激勵著人們去探索未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珠峰探險到南極科考,從北斗導航到遠洋測繪,從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測,中國人骨子里流淌著徐霞客的探索精神,文明之旅在路上,你我皆是徐霞客。
2011年起,國家宣布每年5月19日為“中國旅游日”。
這一天,是《徐霞客游記》的開篇之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